捕蛇者说作者(捕蛇者说作者简介)干货满满
我是初中的时候学习的《捕蛇者说》,现在让孩子背诵其实是早了一些,但是我觉得这篇实在是太好了,虽然很长,但还是让孩子背诵了。
原创 愿做佛前一束青莲 乐终古而未央人莫予毒我是初中的时候学习的《捕蛇者说》,现在让孩子背诵其实是早了一些,但是我觉得这篇实在是太好了,虽然很长,但还是让孩子背诵了背诵所花费的时间当然比那些短篇的要长,我也是试一试孩子能不能背下来。
在初中的时候,要求是背诵后半部分,就是从“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开始背诵,而我是要求孩子全篇背诵的我们先来看原文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去死肌,杀三虫。
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永之人争奔走焉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问之,则曰:“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言之貌若甚戚者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
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
谨食之,时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
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先说一下《捕蛇者说》的作者柳宗元, 我们比较熟悉的是柳宗元的诗,比如《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和韩愈并称“韩柳”,柳宗元出生在唐代的河东地区,就是现在运城,所以被人称作“柳河东”,不知道柳宗元会不会想起“河东狮吼”这个词。
捕蛇者说,并不是“抓蛇的人说话”的意思,“说”是古代用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既可以发表议论, 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表明作者的见解,往往是借一件事情或一种现象来表述作者对某些事物或问题的见解,篇幅一般不长。
跟现在的杂文大体相似 《文章辨体序说》:“说者,释也,解释义理而以己意述之也”“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通常采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托物寓意”。
“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如“马说”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爱莲说》、《马说》、《师说》、《黄生借书说》都属于这一文体我们来一句一句分析《捕蛇者说》永州之野产异蛇。
永州的郊野生活着一种奇异的蛇捕蛇者说,从题目上看就是有两个主要的元素,蛇和捕蛇的人,从哪一个要素入手开始讲都可以,作者是先从蛇入手,开篇就说永州之野产异蛇,然后后面这一段都是讲这种蛇的奇异的地方黑质而白章
从蛇的颜色开始描述这种蛇,身子是黑色的,有白色的花纹因为蛇的样子基本都差不多,所以就没有描述形态,而只描述了颜色和花纹当然,黑质而白章也没有什么特别奇异的地方,奇异的地方在哪呢,看文章慢慢道来
触草木尽死从这句开始讲这种蛇毒性很强蛇碰到草或者树木,草和树都会死这句话其实挺值得怀疑,如果碰到草木草木就会死,那这种蛇生活的区域岂不是光秃秃的一片,就剩下砂石了?生活环境都破坏了,自己还能生活吗?
以啮人,无御之者咬到人,人没有解救的办法,没有解药再次强调蛇的毒性很大,并且给下文中捕蛇者讲述自己祖父和父亲都被蛇咬死埋下伏笔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去死肌,杀三虫如果仅仅是毒性强,并不能说明是“异蛇”,这种蛇的奇异之处在于它的肉晾干之后可以治疗很多疑难杂症。
腊这个字有两个读音,一个读LA,一个读XI,我们通常说腊LA月腊肉,也是有两个读音,LA肉,XI肉,[ là ]腌制后风干或熏干的肉,读作LA肉,[ xī ]直接风干的肉,读作XI肉
大风、挛踠、瘘疠,都是指一些很难治的病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起初,太医打着皇帝的旗号征集这种蛇,每一年征收两次不知道真的是皇帝需要,还是太医扯大旗作虎皮有个笑话,一个不学无术的人把“太醫院”读作“大酱碗”。
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招募能捕蛇的人,交一条蛇可以顶替租税永之人争奔走焉永州的老百姓有点喜大普奔的感觉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有个姓蒋的老百姓,专享这种捕蛇抵租税的政策三代人了看这句话,好像并不是所有人都能享受这种政策。
问之,则曰:“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蒋氏的爷爷被蛇咬死,父亲被蛇咬死,他自己干了十二年抓蛇的活,数次差点被蛇咬死这句话好像说起来很平静似的,但内心肯定是很悲伤的,读者读到这里就会想,既然捕蛇这么危险,那么为什么蒋氏还要去做这项工作呢?。
言之貌若甚戚者蒋氏说这些的时候脸上好像很悲伤戚,悲伤的样子这是文中第一次出现这个字,下面还会出现一次,这两次是一个很重要的对比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我很同情可怜他,说,你恨这件事吗,我告诉管事的,不让你捕蛇了,恢复交租税,怎么样?这里第一次出现了“悲”字,后文还会出现一次“悲”,也是要进行对比。
我们看看蒋氏的反应是怎么样的蒋氏大戚,汪然出涕。
蒋氏非常悲伤,痛哭流涕了注意蒋氏是“大戚”-------非常悲伤,而前文中蒋氏讲自己爷爷爸爸被蛇咬死,也只是“貌若甚戚者”------看上去好像很悲伤这就有了一个强烈对比,让蒋氏恢复交租税他更悲伤下面一大段都是蒋氏在讲为什么他宁愿冒着被蛇咬死的危险而继续捕蛇,也不愿意恢复缴税。
君将哀而生之乎?你是要怜悯我让我能活下去吗?注意这里的“之”字,这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用法,这里“之”表示“我”,我还没有见过第二个类似的用法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我捕蛇的不幸,没有恢复我交租税的不幸那么厉害。
第一次对比捕蛇和交租税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假如我不干捕蛇的活,则早就困苦不堪了“病”不是说生病,而是说生活困苦先下一个结论,交租税会比捕蛇更加让人困苦不堪,下面都是在论证这个结论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
从蒋氏的爷爷开始到他现在居住在永州已经六十年了用自己家三代人目睹的事实来说明自己的论点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而乡邻的生活日益困苦,地里的出产和家里的收入全部耗尽这一段话有很多的对仗句,比如“。
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后面也有很多,我们可以多注意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哭喊着逃难,饥渴交迫而跌倒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 蒋氏先描述了一下老百姓整体的生活困苦的状,风里来雨里去,冒着寒冷和炎热,呼吸着毒气,往往死的人一层层叠着。
毒疠,大概指的是夏天的暑气,古人总说南方多瘴气,古人所谓的“瘴气”,大概是某些热带或亚热带疾病的总称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与蒋氏爷爷那一辈的人只剩下十分之一,与他爸爸那一代人只剩下十分之二、三,与他生活了十二年的人,只剩下十分之四、五。
用数字说话,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些交租税的人能活下来的很少
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那些乡邻不是死了就是搬走了,而蒋氏因为捕蛇还能活下去,第二次对比捕蛇和交租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那些搬走的乡邻难道就能逃脱交租税的命运吗?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这句话描述了官吏衙役下乡收租税的情景,非常传神,可以自己脑补一下,估计是和“该流不流,扒屋牵牛”差不多吧。
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我小心翼翼的起来,看装蛇的罐子,蛇还在,就放心的躺下了这一句和上一句是一个强烈的对比,捕蛇与交租税的对比,第三次对比捕蛇和交租税谨食之,时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
小心谨慎的喂养着蛇,到时候献上去,回到家就可以美美的吃田里的产物,度过余生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一年之中只有两次冒生命危险,其余时间就非常快乐,哪像我的邻居天天冒着生命危险呢?第四次对比捕蛇和交租税。
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即使现在被蛇咬死,跟我邻居们比起来已经是晚死了,又怎么敢怨恨捕蛇这项工作呢?第五次对比捕蛇和交租税余闻而愈悲 ,我听了感到更加悲伤注意这里是“愈悲”,前文作者听了蒋氏讲自己爷爷爸爸被蛇咬死是“。
悲之”,感情在递进,从侧面表现苛捐杂税对于老百姓的荼毒之甚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孔子说,苛政比老虎还要可怕我还曾经怀疑过这句话呢,现在根据蒋氏的遭遇来看,不由得不信了《礼记·檀弓下》中有《苛政猛于虎》一文,记载孔子和弟子子路路过泰山时,遇到一名身世凄惨的妇女的故事。
当地虎患严重,可就是因为其他地方有国君苛刻的暴政,所以她和亲人宁愿一直住在这里,以至于后来竟有多人连同她的亲人也被老虎咬死,只剩下她一人对着亲人的坟墓哭泣
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谁能想到苛捐杂税对农民的伤害比毒害还厉害呢!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这是柳宗元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希望考察民风的人能够看到,进而改善农民的生存状态人风就是民风,唐朝为了避讳李世民的名字,民风改为人风,民部改为户部,观世音菩萨改为观音菩萨等等。
这篇《捕蛇者说》当然很有文采了,特别是文中多处用对比来表现苛捐杂税比毒蛇更可怕,比如蒋氏一开始“貌若甚戚者”和后来的“蒋氏大戚”,柳宗元一开始的“余悲之”和后来的“余闻而愈悲”,当然最重要的对比是蒋氏自己讲述的一大段话中,多次对自己捕蛇和悍吏压榨百姓之间做的对比。
明末清初藏书家、文学家孙琮评论《捕蛇者说》:“只就“苛政猛于虎”一语,发出一篇妙文中间写悍吏之催科,赋役之烦扰,十室九空,一字十泪,中谷哀猿,莫尽其惨然都就蒋氏口中说出,子厚只代述得一遍以叙事起,入蒋氏语,出一“悲”字,后以“闻而愈悲”自相叫应。
结乃明言著说之旨一片悯时深思、忧民至意,拂拂从纸上浮出,莫作小文字观”
- 标签:
- 编辑:李松一
- 相关文章
-
谁教岁岁红莲夜(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翻译)奔走相告
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
-
谁教岁岁红莲夜(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翻译)快来看
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扬州慢·淮左名都宋代:姜夔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 石崇宴客(石崇宴客翻译)学到了
- 石崇宴客(石崇宴客翻译)居然可以这样
- 远芳侵古道(远芳侵古道全诗)奔走相告
- 吴楚东南坼(吴楚东南坼怎么读)干货分享
- 篱落疏疏一径深(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荫的意思描写了什么)居然可以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