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散文童话

集芙蓉以为裳(集芙蓉以为裳上一句是什么)速看

2000多年前,一篇长篇抒情诗问世了,它就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离骚》。后世文人,几乎把所有能用来形容诗歌

集芙蓉以为裳(集芙蓉以为裳上一句是什么)速看

 

2000多年前,一篇长篇抒情诗问世了,它就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离骚》后世文人,几乎把所有能用来形容诗歌的溢美之辞,全用在了这首长诗上,似乎都有“不把它捧为神作不罢休”的心态确实,《离骚》担得起这许许多多的赞美。

而屈原,也凭此诗成为了我国最牛的诗人之一

此诗问世2000多年后多,自然要入选了中学语文课本,从此它是千古名作的同时,也成了让学生们又爱又恨的诗爱它是因为它写得好,“恨”它是因为背起来太难了全诗370多句,共2500多字的,中间还有大量的生僻字,大量的典故,别说背,就是全读完都有难度。

笔者还记得当年我的语文老师是这样说的:能全背下来自然最好,如果不能,那就找一些名句背一背,这个诗高考考的概率是最高的。

老师这话看起来说得很轻松,不就是背千古名句吗?但是,仔细一想,大家有就知道这个要求其实并不简单,因为名句太多了: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这些名句,既有我们平时很少用到的词汇,又有不少典故,对学生们来说,确实是很有难度的屈原之所以会这么写,并不是他要刻意为难我们大家要明白,《楚辞》属于先秦文学,那时候的诗风就是如此。

屈原用的这首《离骚》,本身就开了浪漫主义的先河,正如北宋文人宋祁所言:“屈宋《离骚》为辞赋之祖”,此言不虚

不过语文老师承不欺我们也,《离骚》出现在各类试题中的概率之高,远非其它诗作能比这不,2020年高考全国卷又考了它这一次,考的是《离骚》中的一个千古名句,又一次难坏了考生这个名句,学生们基本都会,但是这次题目出的太刁了。

大家请看:《离骚》中“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是对古代服饰的“上衣下裳”有所反映。

看上去很简洁的题目,但事后我也问了不少高三学子,他们表示拿到这个题当时都是懵的因为平时,他们真的很少会想到古代服饰之类的问题,这一类问题正常来说,应该是服饰历史研究专家们考虑的问题他们马上就在脑子里思考,《离骚》中的经典名句。

本来高考就挺紧张的,《离骚》又那么长,能想到“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一句已经不易,但是会不会写“芰荷”这个词又是另一回事了确实这道题出得太刁了一般来说,考古诗词填空题,都是考诗的上下句,但是这道题考的却是对古诗词的理解,而且谈到了古代服饰上,这本身就兜了一个大圈子。

学生们要能答对这道题,首先要会背会默这个千古名句,其次还要完全读懂它的意思

事实上,“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一句确实是《离骚》中最经典的名句之一这句诗的意思是:我要把荷叶摘下来,裁剪成我的上衣;我要把荷花采下来,做成下裳这两句共用了两个“以为”,读来朗朗上口这种写法是《离骚》中的经典手法之一,屈原就是要用这句诗,写出自己内心对高洁品质的追求。

其中芙蓉指的是“荷花”,这一说法在古诗词中很常见但是“芰”这个字却很少见,它指的菱叶,现在已经很少有人再用这个字了,这也是此题的难点之一,因为它是个生僻字这次高考,能出这样一道古诗填空题,其实已经证明了对学生语文水平的考核,早就由死记硬背变成了理解加背诵。

这一点,不只体现在这道题上,也体现在作文上

全国卷作文“齐桓公、管仲和鲍叔”的考核,也是如此这题出出来后,很多理科生都有抱怨,他们认为历史课上得少,这个题明显理科生没有优势,他们光是理清这些人物关系都要读半天题目但事实上,文科生光是听说过这段历史也是没用的,还要能理解,并从中挖掘出精神内核,只有这样才能在高考中脱颖而出。

事实上,作文题中对这段历史已经交代得很清楚了,考的只是大家的理解从《离骚》这道题,到作文题,都在对学生们的理解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如果这些题让您来答,能得分吗?欢迎讨论。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