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散文童话

洛神赋原文(洛神赋原文带拼音)一看就会


《洛神赋图》,相传是东晋名画家顾恺之根据曹植文学作品《洛神赋》的故事情节所创作的故事画。曹植原文借对梦幻之境中人神恋爱的追求,抒发了情感失意的自我感伤。

洛神赋原文(洛神赋原文带拼音)一看就会

 

《洛神赋图》,相传是东晋名画家顾恺之根据曹植文学作品《洛神赋》的故事情节所创作的故事画。曹植原文借对梦幻之境中人神恋爱的追求,抒发了情感失意的自我感伤。

宋人洛神赋图卷局部原图大小49902x2160 88.1mb 96dpi 24位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藏《洛神赋图》(甲本局部)魏晋南北朝在中国历史上是一段战乱频繁,复杂多变而又分裂的时期政治的不稳定、时局的混乱动荡,虽带来了经济的普遍衰退,却反而前所未有地丰富了文化的内容与内涵,这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一个自由解分、富于智慧和才情的时代。

尤其人物画在这样的背景下也依托于文学创作,产生了快速的发展儒家思想的影响:早在秦汉时期,由于儒家思想一统天下,人物画必然被统治者当作宣传政教的工具,因为山水画和花鸟画无法很直观地教育人们该如何才能符合上层社会所要求的道德标准,只有人物的行为举止很形象地刻划出来才能被群众普遍接受,并以其为行动指南。

这多少加强了人们对人物画的重视玄学思想的产生:魏晋时期,由于战乱不断,人们开始怀疑儒家仁义道德的真实性,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开始动摇,而崇尚自由的玄学在这一时期产生并发展起来在玄学思想的影响下,推动了中国古代思辩哲学的发展,同时也带来了文学与艺术的觉醒。

佛教的影响:佛教在魏晋南北朝十分盛行,佛教教义不仅更有利于统治者加强思想控制也能为广大穷苦百姓指明一条精神解脱的道路,社会各个阶层对佛教都有迫切的需要,因而得到广泛的传播佛教为充分发会它那"以形象以教人"的作用,便不遗余力地借助绘画直观具体的感人形象,以作为它有力的宣传手段。

佛画传入印度艺术的表现手法,最后促使人物画技法的成熟,并对艺术美学产生的奠基作用

顾恺之洛神赋图卷(宋摹) 局部

顾恺之洛神赋图卷(宋摹) 局部

顾恺之洛神赋图卷(宋摹) 局部辽宁本《洛神赋图》是顾恺之在某一天偶然读到有人送来三国时代(220-280年)曹植写的《洛神赋》后有感而作的由于顾恺之所作原本现已亡佚,仅存数套摹本传世辽宁本《洛神赋图》应是南宋高宗时期,大约1162年之前所做的摹本,忠实保留了六朝时期原本(约成于560-580年)的构图、图像与图本部列的图貌。

此摹本的摹成反映了当时南宋的政治背景当时宋高宗在临安即位,重建南宋政治中心,朝廷官员为宣誓效忠,同时向北方金朝(1115-1234年)宣示南宋的政治及文化正统地位,因此在绍兴二十年(1150年)左右便开始推动许多文化复兴,包括大量制作相关的书画作品,辽宁本《洛神赋图》即在此背景下完成。

先由高宗的宫廷画师临摹原画,再由书者抄录赋文辽宁本《洛神赋图》采“图文融和法”,将赋文分为长短不一的段落,并和相关图像形成不同组合,使图画与文字在画面上产上一种动态的互动效果与整体的韵律感有了赋文引导,使人能了解整则图像相互之间的故事情节和关系。

是六朝时期创行的图文配置法,显示这些赋文在六朝构图中就已存在,并不是南朝临摹时才加上的同时,作者采用半连圈式的空间设计,用许多小土丘作为空间的区隔物,以界定各场景的范围,使场景和场景之间更为段落分明辽宁本《洛神赋图》(26×646公分)为以山水为背景的故事卷,画面已连续式的构图法由右至左展开。

整卷故事可分为五幕共十二景:

辽宁本左段局部辽宁本左段局部原图大小9432x600 731kb 72dpi 24位

辽宁本右段局部辽宁本右段局部大小9999x578 749.2kb 72dpi 24位六朝类型的《洛神赋图》以连续式构图法表现全本《洛神赋》故事将故事情节分为五幕十二景图像各伴以相关赋文背景山水的造形和结构简单

人物造型质朴人物比例大于山水代表作品:临摹本如辽宁本和北京甲本;再摹本如佛利尔甲本和台北甲本;转摹本如佛利尔乙本和台北乙本洛神赋图-北京甲本宋代类型的《洛神赋图》人物比例减小,山水比例加大,且结构复杂;而且他们仍然以多画面来图写《洛神赋》全文的故事情节。

这种故事画中采取结构复杂的山水来主导人物活动,是宋代的表现法这个类型在构图上又包括两种型态:一种为连续式构图,另一种为单景式构图连续式构图仿六朝类型,原则上将全本的故事情节分为五幕十二景节录讣闻至于框内,伴随相关图像

背景山水的造形和结构复杂,表现宋代山水画的立体感和空间感人物服饰繁复,呈现重量感山水比例大于人物代表作品:北京乙本和大英本北京乙本单景式/单景系列式构图法[8]全套应有十二景,各成独地构图像对付文抠能书写于对幅,如宋代诗画合册

背景山水为南宋风格,造形经质,表现立体感和空间感人与物的图像细节表现宋代衣冠器物的特色山水比例大于人物代表作品:北京丙本元代类型的《洛神图》元代类型的表现特色是以单幅标帜式的洛神图像来暗示整个《洛神赋》中发生的故事。

单幅单景构图只取洛神为代表性图像省去背景,余下相关象征物,如将按、水面、芙蕖、松、菊等物,以暗示人物图像为洛神幅上或录赋文、或题诗、或引用《洛神赋》典故代表作品:卫九鼎所作的《洛神图》明清以降的《洛神图》

多呈现单福标帜式的构图模式版本比较构图上和图像上的比较版本年代尺寸构图人物画法辽宁本南宋高宗(约1162年之前)26.0X646.0 cm图文融和法半连圈式的空间设计辽宁本的人物画所见的圆柱状人物造型,风格上可追溯到六世纪的人物画法。

北京甲本北宋晚期(约12世纪初)27.1X572.2 cm无赋文,有些空隙缩减,而有些地增加树石、土丘人物呈现修长的人体造型和精细的铁线描法,这种特质显漏了它与顾恺之春蚕吐丝传统的关系透过用笔和表现手法,令人想起传为李唐所作的《晋文公复国图》,它所依据的是李公麟诠释顾恺之的人物画风。

佛利尔甲本南宋(13世纪)24.2X310.9 cm这幅山水画很明显地展示了一角构图;它的风格盛行与十三世纪的马远、夏珪传统有关台北甲本13世纪25.5X52.4 cm本图为一开册页,本画原本可能是画卷中的一段,经裁切而成为现今的册页形制。

从画风推测,此幅画应是一件辽宁本与北京甲本混合而成的中间本,但此中间本现已不存,故无法知其全貌现仅存一页《洛神赋》以其华美的词藻和音乐性,以及如真似幻的人神相恋故事,历代以来不但成为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而且是画家经常表现的故事画题材。

依其所图写内容的完整程度而言,这些表现《洛神赋》故事画的作品,又可分为图写全本故事情节的“洛神赋图”,含仅图写洛神形象来代表全则故事的“洛神图”两大类举报/反馈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