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散文童话

半支烟的爱情(半支烟的爱情 小说概括)原创

早上睁开眼,他的爷爷已经起床在扫门口的积雪了,那时候的雪下的很纯粹,一夜之间就在地上铺上了一层厚厚的地毯,老人先是用平头铁锹把厚的积雪拢成一堆,

半支烟的爱情(半支烟的爱情 小说概括)原创

 

第一章-白色的童年每个孩子的世界都是纯净的,单纯的就像这突如其来的一场大雪一样,小陈江很喜欢雪,对这个银装素裹的冬天有着偏执式的热爱早上睁开眼,他的爷爷已经起床在扫门口的积雪了,那时候的雪下的很纯粹,一夜之间就在地上铺上了一层厚厚的地毯,老人先是用平头铁锹把厚的积雪拢成一堆,堆在了那个粪坑边上,那是候的农村每家每户堆会有一个粪坑,基本上都是在院子里,也有的设在房前或者屋后,这个粪坑呢就装着平时的一些生活垃圾、家禽粪便、枯枝烂叶等一些杂七杂八的冬西,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东西就是拾来的粪,大多数是牛的粪便,那时候有一项工作叫:拾粪,一般都是老人,天刚蒙蒙亮的时候扛起铁钬,要平头的铁锹才行,然后在铁锹的后头挂上盛牛粪用的箩斗(是一种用籐条编制而成的竹筐,高度大约在50公分左右,直径也是在50-60公分之间,有三个把子,),针对这种豫东农村特有的产物,还专门有一个专门的动词叫kuai,读三声。

一大早村里比较勤快的老人就会喊上自己的老友,沿着他们喜欢的路线,叼上根旱烟卷,两个人有一搭没一搭的聊着今年的收成或者庄稼的长势等农家的闲话,在早饭前完成今天的拾粪工作今天爷爷显然不能去拾粪了,村里的老光武老大来喊爷爷去拾粪,老人挥手说不去了,要扫雪,武老大从喉咙里挤出了一声哦,咧了一下嘴,就转身走了,咧嘴是武老大的一个习惯,好像每个光棍汉都会有一些比较明显又特别的习惯,农村人的对话就是这么简单明了,不像现在的人,一个简单的小事情能讨论半天,最后搞的复杂的能扯出来三皇五帝,然后也没有个结果。

老人抖了抖身上的残雪,继续着他的扫雪工作,这个老人老实了一辈子,从来没和别人抬过杠、红过脸,是村里出了名的老好人,一个标准的农村庄稼人,每天不是下地伺候庄稼就是在家里修修补补,反正就是停不下来,非常勤劳且善良的一个老人,一个让陈江尊敬并深深爱了一辈子的一个老人,直到老人去世,不能接受现实的陈江一路上从广东心急火燎的赶回老家,一路上几次悲伤到晕厥,此处暂且不表,后面章节中会细说。

很快雪就被全部推到了粪坑边上,老人又拿起大扫把打扫剩下的残雪,这个雪一定要扫干净,因为当时的农村没有水泥地面,都是原实的黄土地面,如果没有清扫干净,等到半上午太阳升起以后,地上就会全部是雪水,第一走起路来一呲一滑的容易摔跤,第二容易弄脏鞋子,毕竟那时候的生活水平有限,一个人一年难得有两双新鞋子,还都是妈妈们一针一线纳的千层底!说是千层底,这种鞋最容易破的地方就是大脚趾前面那一块和后脚跟的底,小孩子的脚长的比较快,很容易就把前面的脚趾部位顶出一个洞,露出那个指甲中藏有一点黑土的大脚趾,猛一看就像是给了作者一个大大的赞一样!脚底部位基本上都是会被磨穿,在你正在行走或奔跑的一瞬间感觉脚底一凉,就知道鞋底又磨穿了,然后就会回家让妈妈去修补,一般都是釆取打补丁的方式,所以补丁摞补丁的千层底和衣服陪伴了我们那个年代的农村孩子大半个童年,有些甚至更久……。

小陈江推开厚重的帘子,用力的吸了下鼻子,一股清新的空气混合着牛粪的味道瞬间钻入了他的上呼吸道,让他在打冷颤的同时忍不住打了一个大大的喷嚏!寒冷的空气依然阻挡不了他因对雪的热爱而产生的兴奋,稚嫩的小脸立马被冻成了一个红苹果,他兴奋的在原地打起了转转,嘴里也不停的发出哦哦哦的欢叫声。

“穿上衣裳去”,随着爷爷的一声喝斥声传来,他又麻溜地掀开帘子钻进了牛棚中,是的,他和爷爷两个人住在牛棚中,那时候的农村房屋结构基本上是三间瓦房带一间牛棚或者厨房,爸爸妈妈住在西间,中间是堂屋,平时吃饭和会客用的,东间则被当成了厨房。

套上棉袄后,小陈江一溜烟的跑到雪堆旁,缠着爷爷要爷爷给他堆一个雪人玩,爷爷只是呵呵呵的笑着,没有答应也没有拒绝,只是笑着对他说:先吃饭,先吃饭,你妈妈做好饭了“哦,好吧”,陈江回答了一声后就往厨房走去,他从小是一个特别懂事乖巧的孩子,不会向大人提无理的要求和哭闹。

妈妈还是照例先帮爷爷装了一大碗红薯稀饭,拿了一个馒头双手递给了爷爷,家里最大的那个碗是爷爷的,每次做好饭第一碗也是要先盛爷爷的,这个规矩从陈江记事起就是这样,一直没改变过等所有的稀饭都盛完后,陈江端起了自己的那一碗咕咕噜噜的喝了一大口,然后咬了一口馒头,农村人的一日三餐就是这么简单,早上基本上是稀饭,馒头,没有菜,要么就是就一点咸菜,大多数都是稀饭就馒头,就解决了一顿。

中午基本上以面条为主,春秋季节会掐些野菜扔在锅里,冬季就是放点葱花或者白菜,差不多就是清水煮面,但是都会滴上两滴香油,来让这碗平凡的面条的味道稍微丰富一点晚上和早上吃的差不多,唯一的区别就是稀饭变成了茶,这个茶就是不勾芡的稀饭,所以至今为止村里那些上了年纪的人晚上见面的问候语还是:喝罢茶没?。

陈江想快点吃完饭,他心里有自己的小算盘,他想去找他两个堂哥玩,特别是他的小堂哥,比他大了三岁,那好像是他第一个要好的朋友,小孩子的友情都是先从亲情的圈子然后往处扩散的,其实作者一直有一种看待感情的方法,可能不全面,但有一定合理性。

其实每种关系都是以感情作为支撑的,每种感情的建立都是搭帮合伙的一种关系,感情包含着亲情、爱情、友情等多种,亲情只是一种载体,一种途径,我们通过这种途径能迅速的建立起感情,在我们刚刚懂事感知这个社会的时候,首先围绕在我们周围的都是我们的亲人,从父母开始,然后向堂兄妹、表兄妹再向友情去扩散,因为亲情是我们社交的一个最便利通道,有这个快速通道的加持,让合得来的我们能快速的建立起感情,当然如果合不来,父子也能像仇人一样,兄弟也会反目,夫妻形同路人。

志同道合的人建立起了感情能让两个陌生的人组建成一个家庭,互不相识的两个人成为生死兄弟,在无利益往来的情况下,这就是感情的一个作用和本质言归正传,小陈江来到了大伯家,两个堂哥和堂姐也都吃完了饭,在门口和几个邻居家的孩子玩耍,小陈江也很快加入了他们,那时候的玩具都是天然的,可以是一块砖头,一截树枝,一砣胶泥!到了冬天最好的玩具当然是雪,他们在雪地里奔跑着,滑着雪,打着雪仗,一阵阵欢笑声就像银玲一般的纯净和动听,当然时不时的也掺杂着几声嘤嘤哭闹声,那一定是哪个打雪仗被砸到的多了,或者滑倒摔了个狗吃泥和屁股蹲。

陈江蹲在雪上,两个堂哥一人拉着他一只小手,带着他飞快得向前面滑着,很快两个堂哥的头上就冒起了热气,他们哥仨边玩边闹来到了村西大道上,村子里纵向的道路就两条半,因为有一条只通到村子中央,没有和村北的大路连通,村西大道是连结各村和去往各个方向的主干道,他们哥仨是要从村西大道一路向北,走到村北的他们家的菜地去奶奶家玩,奶奶一个人住在北地菜地里的一个小土屋里,那个屋子墙体是用衣把加麦杆搭建的,上面也没有盖瓦,就是一层土加麦杆,再铺上一层塑料雨布防水,然后再盖一层麦杆土,大致上是这个样子,因为时间太久了,那时候陈江也刚懂事,模模糊糊的记不太清了,现在这种工艺和材质的房子应该早就绝迹了,但那时候的农村随处可见。

到了奶奶屋子里小哥仨分别给奶奶问了声好,奶奶就连呼带喘的问冷不冷,怎么跑这来了等,老大说想奶奶了,来看看她,奶奶高兴的不把把老大抱到床边,搂着老大轻抚着他的头,同时对剩下的两个小家伙说,先让他俩去外面玩会,两个小子也不敢说啥,因为他们奶奶是出了名的坏脾气和爱动手,两个小子只好哦了一声就往外走,两个人到了门外面,很快就找到了他们的兴趣方向,研究起了哪个白菜根子长的大,哪个可以留着到正月十五的时候做忽闪灯,所谓的忽闪灯就是正月十五那一天挑的一种灯笼,把白菜根部切下来,内部掏空,放上一点棉花,倒上一些洋油,那时候的农村用电的还很少,照明基本上是以洋油灯为主,所以以前的村子里隔三差五的就能听到那不句高亢的呦喊声:灌洋油喽!再用一根大概一米左右长,两公分左右宽的竹片平插在白菜根的最底部,由于竹片有三韧性,挑起走路时前面的灯体会上下晃动,火苗一闪一闪的,所以叫忽闪灯,当然,这个是男生的灯笼,女孩子的话,家里大人一般都会用红纸帮她们糊一个椭圆形的灯笼,有点像菠萝的外形,里面再放一根小蜡烛,一个低配版的灯笼就诞生了,然后到了元宵节那一天,小孩子们就会带着个子的灯笼来到村里的小庙前一起玩耍,女生老会小心翼翼的四处张望并防范着,因为男生都是在寻找哪个女生不注意,然而用自己的忽闪灯把女生的灯笼点燃,在女生的痛哭和叫骂声中,大声欢叫着跑向远方找自己的小伙伴们炫耀一下自己的战果!比一比谁点的灯笼多,也有没跑掉被女孩子抓破脸的,当然这种他们一般都会忍着不哭,限不会向别人说,因为觉着太丢人。

这种忽闪灯其实极其危险,男孩子会用它相互撞击,看把谁的能碰灭甚至碰坏,因此很多小孩子的衣服都会被烧烂烧坏,然后回家自然免不了一顿男女混合双打那么奶奶为什么会把老二老三赶出来,而留老大自己在屋子里呢?朋友们,点赞加关注,咱们明天接着诉!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