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散文童话

于连(于连式人物什么意思)学到了吗

“红与黑”可以看作是作者表达对于社会现况黑红一片状况的鲜明的不满和痛恨。

于连(于连式人物什么意思)学到了吗

 

《红与黑》电影于连看见一只雄鹰从头顶上那些巨大的山岩中展翅高飞,在长空中悄然盘旋,不时划出一个个巨大的圆圈于连目不转睛的凝视着这只猛禽其动作的雄健与安详令他怦然心动他羡慕这种力量,他羡慕这种孤独——司汤达《红与黑》

《红与黑》题意与品读

法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司汤达的代表作《红与黑》自其20世纪40年代进入中国后就备受关注,应运生出不少的文学讨论,本文试图从分析该作品的题目文字意义本身、色彩含义,进而探讨作家、作品深处所要表达的意义。

本文的配乐选自法国作曲家亨利.杜蒂耶(Henri Dutilleux)的作品,关于他的介绍参见文末阅读原文

1、引言 十九世纪二十年代,经过大革命的洗礼以及拿破仑统治的法国,封建制度已被摧毁,资产阶级等价交换的原则在社会生活中占主导地位,资产阶级崇尚自由、平等的观念更加深入人心同时,旧贵族和僧侣阶级却以十倍、百倍的疯狂与仇恨,对第三等级进行残酷的迫害,企图全盘恢复封建制度。

于是,复辟与反复辟、压迫与反压迫之间的矛盾对抗日益尖锐面对现实,不禁使一生信仰大革命,崇拜拿破仑的司汤达义愤填膺,挥笔泼墨,借《红与黑》这部作品生动再现了这个令人诅咒的黑暗时代 司汤达之所以塑造于连这一拿破仑版的形象,其实跟他崇拜拿破仑是分不开的,他庆幸自己跟随拿破仑东征西战,先进入米兰、柏林、维也纳,直到莫斯科,亲身践履了“拿破仑史诗”时代。

在司汤达心中,拿破仑是“凯撒之后世界上最伟大的人物”司汤达是一个共和党人,对当时王政复辟后的法国社会非常不满,因此通过《红与黑》中主人公于连反抗、妥协、再反抗的悲剧一生,表达了千百万与于连有相似命运的平民青年的反抗情绪。

作者把于连的梦想、奋斗、失败、死亡和他所处时代的政治形势紧紧联系在一起随着于连命运的发展,随着他在社会阶级矛盾漩涡中的起落沉浮,一幅幅富有立体感的时代画面就浮现在我们面前 《红与黑》以平民青年于连的一生为主线展开,描写他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从野心膨胀到理想破灭的悲剧。

于连是一个木匠的儿子,年轻英俊,意志坚强,精明能干,从小就希望借助个人努力与奋斗跻身上流社会他是一个立志当大主教的外省平民,阴错阳差地成了家庭教师,和女主人德雷纳儿夫人发生了恋情,当他沉浸在“占有的欢乐”之时,却被无耻和粗鲁的瓦勒诺告发,不得不远走他乡,来到修道院。

他把身边每一个人都当作敌人,而最大的敌人就是比拉尔神父(一个给他最大帮助的人),当比拉尔神父离职的时候把他介绍给德拉莫尔侯爵做秘书,他和侯爵府中和玛蒂尔德小姐产生了感情,随后恋情被侯爵知晓,在马蒂尔德小姐的苦苦哀求之下,侯爵终于松口承认他们的爱情。

可是这时于连的初恋情人德雷纳尔夫人在有心人的唆使下诽谤了于连眼看着爱情即将破灭,野心也随之破灭,一怒之下朝德雷纳尔开了两枪,被判死刑,最后在狱中大彻大悟后死去…… 于连选择了死,也就是选择了反抗和尊严;于连死了,他的精神却不死。

《红与黑》一直是各国读者,尤其是青年读者十分钟爱的作品,就是这种反抗、这种尊严,表现了作为一个真正的、大写的人的基本品格,引起了广泛的共鸣。对《红与黑》的研究成为了西方“红学”。 

2、题意分析 1830年5月,这部小说在校印时期由原名《于连》更名为《红与黑》,“题义”的争论自此开始 对于书名“红与黑”:有人说“红”是代表拿破仑时代的军服,“黑”是代表王政复古年代的僧侣的黑夜;还有说“红”象征革命,“黑”象征教会;

也有说“红”象征资产阶级革命时期,“黑”象征教会势力猖獗的复辟时期;“红”指拿破仑军队的红色军装,“黑”指中世纪基督教士穿的黑袍;“红”象征于连的力量,他羡慕苍鹰的力量和它的我行我素,“黑”象征身陷囹圄的于连幻想的破灭;

“红”与“黑”是赌盘上区别输赢的标志;“红”指以特殊的方式反抗复辟制度的小资产阶级叛逆者于连,“黑”指包括反动教会、贵族阶级和资产阶级在内的黑暗势力;“红”代表于连的火热的激情,超凡的能力,勃勃的雄心,“黑”代表现实社会等级制度的森严,上流社会华美外表下的阴森和对待下层有为者的残酷,等等…… 

为了对《红与黑》题意进行准确把握,我们不妨从其最基本的字面语义谈起首先就题目字面来理解,《红与黑》法语为“Le Rouge et le Noir”,其中‘et’表示一种并列、平等的关系,‘le rouge’译为“红”, ‘le noir’译为“黑”。

在字典中,rouge有胭脂、变红的意思,因此,从字面看起来就带有了某种诱惑的意味Noir解释为轮盘游戏中的黑色数字,以及病态、傲慢愤世嫉俗,含有赌博冒险的涵义 

在西方人看来,红色是残忍、流血,是恐怖、危险、血腥的代名词,另外,红色还象征着放荡、淫秽黑色在西方文化中,是基本禁忌色,一般代表贬义,用在文学修辞里,黑色一般意为毫无希望、忧伤的或者是忧郁的,在描述人们的心情时,黑色多意为恼怒,怨恨,也常指邪恶的,不利的或非常有害的,或是指荒诞,恐怖而有趣的含义。

 因此,单纯从西方色彩文化来看,“红与黑”显然没有东方文化中显而易见的正邪之分;也不应该存在宗教(黑色)和资产阶级(红色)的对立或者交替的说法 “红与黑”可以看作是作者表达对于社会现况黑红一片状况的鲜明的不满和痛恨。

无论于连穿上红色军服还是黑色道袍,都只是为了内心的欲望而选择的向上捷径而已,说明了他的目的不纯将这种表里不一、急功近利的状况写进作者嘲讽的对象中 其实几乎所有人都认为这个书名绝对没有这么简单,我认同,所谓“红与黑”,应该不单是对立,还是一种相互作用、影响和可以转化的力量,一种遍及当时社会上为了身存的人们无法阻止、必须服从的现实力量。

它们概括了当时社会上满是罪恶也满是诱惑的状况,“红与黑”代表了人类精神生存的艰辛和矛盾性 

3、内容品读《红与黑》描写的19世纪20年代,革命和四处扩张的法国遭到各方打击,法国人渐渐褪却狂热,开始对大革命、对复辟王朝等进行思考:到底何为英雄,又为何而战,革命的意义是什么,是否真正能够带来光明的前途,是否只能让所有法国人获得口号里的平等、民主和自由等等。

《红与黑》是作者对于整个广义上的法国革命时期的概括和看法作为一位充满文学活力的作家,如火一般充满毁灭和冲动的能量,想要对抗一切,拥有能随时掀起一场决斗的勇气和热力的特点被赋予给他书中每一位主要人物 《红与黑》中,笔笔深刻勾勒出封建和资本两股力量相互攀咬、厮杀、利用以致勾结、连接的复杂关系所产生的各种畸形结果:一夕之间变了样的小镇,钱捐出来的县长,钱买来的性命,婚姻带来的权力和爵位,等等。

《红与黑》正是这样的一部狂风暴雨般的小说,从于连为实现自己的野心,动用全部智慧和手腕不择手段向上爬,直到杀人未遂而锒铛入狱后慢慢认清了社会的现实却不能接受,最后毅然走向死亡的整个过程来看,小说主角也更是符合作者的这一审美观点。

这是当时法国各个角落里,充满了勇气和信心的斗士不甘心居下的少年们的写照,这样的姿态也曾经出现在作者年少恣肆的时候,他们是法国的希望和未来;他们跟于连一样,仰视权力和金钱堆出来的贵族的苍白优雅,渴望成为其中一员,甚至因为假想出某一天俯仰的角色转换而暗自发抖激动。

每次的一点前行,都带给他们无限的遐想例如书中描述:于连握住贵妇的手,于连穿上朱红的军服,于连随意出入贵族的家,得到贵族子弟的嫉妒和羡慕,让贵族少女臣服每一次,他的心上身上眼里,都闪动出因征服和攀升而产生的快乐和幸福。

 可以确信,作者对于主人公于连没有嫌恶之情,这就是为什么于连至死都拥有情人和未婚妻的爱,也是为什么作者对于于连的生命的结局,带着不是嘲讽而是隐藏着的同情和哀伤作者讨厌的、憎恨的不仅仅是封建落后的复辟王朝,他也反感带着所谓象征真理和科学的资本家。

 这部作者自评是“认认真真地描写19世纪初3O年代压在法国人民头上的历届政府所带来的社会风气”的纪实性特点突出的文学作品,否决了这一时期的历届政府,这等于说他即否决“古人”的封建主义,还不认同“来者”资本主义,将自己陷在了没有始末的混沌中,他清醒地感受到人民的痛楚,却又不能真正地寻出第三条路来改变。

所以明显智慧过常人的于连选择了以死亡来对抗浑浊的社会,这多多少少有作者自身的一些无奈而自嘲的影子在里面但必须说明的是,于连个人的的确确是有足够能力在社会上游刃有余地闯荡出一番天地,但他最终选择赴死抗争,显然又有些悲凉与同情的感觉在里面。

《红与黑》就是这些故事发生的混杂为一团的让人认不清的环境,让人心生恐惧和迷茫但是,在那些危机四伏的背后,却是一条条通往权力和金钱的道路它让人愿意相信,混迹于这个“红与黑”的世界里,可以得到心之向往的诱惑、享受,却未必就一定会受到惩罚或者苦难。

它甚至让人忘记,也许在一步登天的同时,可能会一败涂地 司汤达无疑确信了这样一件事,那就是,无论是红,还是黑,这些本身就是罪恶,构建于其上的一切,都是虚无的想要改变它,必须推倒了重来作品中于连终于逐渐认清了现实,终于发现了自己的苍白无力,更发现自己早就沾染了罪恶。

4、结语 拿破仑作为神一般的存在,留在了许多人的心里不管他是如何顺时顺势的出生,终于有一天从平民中脱颖而出,加冕称帝,他为世人带来了一个新的存在和世界,可惜,他终于没有完成经历过其中辉煌的人,无法不深刻地记住,直到永远。

司汤达便是如此,崇拜而狂热但是,神的时代,或者世界,对于任何一个人,都是应该敬畏,然后远离的 “红与黑”将生命与死亡、自己与他人、理性与感性、理想与现实、爱情与阴谋都结合成一体,在这种状态中,讨论真理、爱情、死亡、美,看到欲望与人性的冲突、个人的迷惑与历史的奇异,发现历史的精神进程。

当“红与黑”的象征意义漫溢出堤坝、流向朦胧诱人的艺术旷野时,在其流过的痕迹上,可以采摘到缤纷的艺术果实,一个生动、丰富、深藏、含蓄、流荡着想象性和感染力的《红与黑》艺术空间在雾色中展现出来 小说主人公于连最终是失败了,但或许我们在欣赏这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时,不应再局限于于连的是与非的辨析,更应该看到于连的悲剧的普遍意义,也正是这种普遍可以使不同时代的青年人产生共鸣,带给人启示,也让于连这一形象成为永恒。

于连的悲剧概括了王政复辟时期一代青年的苦闷与追求,反抗与妥协,探索与失败,作者通过于连的生活道路,给人们所展示的并不是一幅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的瑰丽画卷,而只是一页复辟时期青年人个人奋斗惨遭失败的痛苦记录。

《红与黑》塑造了于连,更塑造的于连背后的时代,通过人对欲念的执着追求与追求不到的痛苦来批判那个特定时代的社会现实 

往期内容精选:1、如何伪装成一个小提琴家丨“狗娘养的铬钢E弦!” 2、马勒因何而伟大丨聆听《第二交响曲“复活”》;3、阿多尼斯丨遗忘有一把竖琴,记忆用它弹奏无声的忧伤;4、你未曾读过布考斯基的《苦水音乐》,“你们可知道什么是爱情?”

 5、电影配乐大师莫里康内的十部经典配乐;6、巴赫的”神性“在亨德尔那里成了英雄气概,”尘世之宏伟“是亨德尔的招牌特色;7、韩少功丨假若你在旅途的夕阳中听到舒伯特的某支独唱曲;8、塞尔金的全套《哥德堡》返场

;9、亨利·詹姆斯丨“生命中总是会有连舒伯特都无言以对的时候!” 10、巴伯的柔板,哀叹破败的爱情和苦难;11、村上春树丨舒伯特的音乐热情地把我们迎进门去!12、纪念莫扎特丨命运对莫扎特比对贝多芬更残酷

;13、贝多芬的自我实现丨用人本主义心理学中自我实现理论来分析贝多芬;14、Schubertiade丨舒伯特的“朋友圈”;15、书是最抽象而又具体的;音乐是最具体而又抽象的;16、对于我,音乐就是巴赫!不是情感,不是人的欲望,是从虚无中升起的纯净的声音!

17、《海上钢琴师》丨对物质世界微弱的反抗;18、广大乐迷所缺乏的是一座将文学与音乐沟通起来的桥梁;19、衣不如新人不如故,或许音乐也往往是旧的好?20、莫扎特赶在最后一刻完成了哪部歌剧的序曲?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