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散文童话

义务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最新修订版全文2023)这都可以?

编者按为了更好地了解教育法学学科的研究成果,把握教育法学学科研究前沿,云师大教育立法研究基地推出“论文速递”

义务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最新修订版全文2023)这都可以?

 

丨编者按  云南师范大学教育立法研究基地是由教育部政策法规司与云南师范大学合作共建,以云南师范大学法学与社会学学院为平台和依托的专业性教育法治研究机构为了更好地跟踪、把握教育法学学科研究动态,云南师范大学教育立法研究基地推出“教育法论文速递”专栏,主要在核心期刊范围内,以月为单位对“教育法学”相关主题学术论文进行整理、推送。

由于该项工作涉及相关主题论文数量较大,文献整理工作难免存在不足,若您有文献补充或其他宝贵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目录1.胡华:《课堂对话如何促进教育公平实践——基于社会文化理论的考察》,《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23年第1期。

2.刘转青,刘华荣,贺启令,夏贵霞:《“双减”背景下社会组织参与中小学体育治理的逻辑、困境与理路》,《体育学刊》2023年第1期3.李艳,王丽,沈晓恬,徐翎衲:《高中人工智能教育类社团经历对参与者职业倾向的影响》,《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23年第1期。

4.冯江英,王建虎:《幼儿园家庭教育在线指导:内涵意蕴、价值重构与发展转向》,《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科学教学版)》2023年第1期5.程方平,王军:《中国的教育改革迫切需要制定》,《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3年第1期。

6.毛奇,张同龙:《对农村教育代际传递的影响》,《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1期7.吴明海,王晓宇:《中国共产党领导西藏教育现代化的历史性成就、经验与意义》,《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3年第1期。

8.郝盼盼:《中小学学生申诉制度优化路径探析——基于31个省份学生管理相关规定的实证分析》,《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3年第1期9.郭建如:《新职教法中的职业教育》,《中国远程教育》2023年第1期。

10.肖凤翔,王棒:《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质的规定性》,《高校教育管理》2023年第1期。

 文 献 要 览     1【题目】课堂对话如何促进教育公平实践 ——基于社会文化理论的考察【作者】胡华,博士研究生,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摘要】教育公平是一个亘古弥新的研究话题长久以来,学界更多从宏观政策上探讨教育公平这一社会性议题。

随着教育政策的推进和落地实施,近年来“教育公平如何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之中”这一问题日益受到关注社会文化理论强调个体的社会文化经验对学习的影响,注重对话在课堂互动中的作用,其为课堂教育公平研究提供了新颖视角和理论依据。

从社会文化理论视角来看,课堂对话作为知识与意义建构、互动与交流的工具与媒介,恰能为揭示、解释与理解教育过程公平和学校内部公平提供重要的微观证据从课堂对话层面来审视当前 课堂教学过程可发现,课堂中的教育不公平现象主要体现在课堂对话追求效率而忽视公平、优等生拥有绝对优先对话机会、课堂对话形式与内容忽视文化多样性、课堂对话机会存在性别差异等方面。

未来为在课堂教学实践层面促进教育公平,一方面需要形成“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和对话实践,另一方面需要不断提升教师的文化敏感性,从而促进多元对话内容与学生先前知识及经验的有效联结【关键词】教育公平;课堂对话;课堂教学实践;社会文化理论

【来源】《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23年第1期第29-48页

2【题目】“双减”背景下社会组织参与中小学体育治理的逻辑、困境与理路【作者】刘转青,贵州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刘华荣,中国地质大学体育学院;贺启令,贵州中医药大学;夏贵霞华中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摘要】通过文献资料、实证调研、逻辑分析等方法对社会组织参与中小学体育治理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

研究认为:政府部门颁布的相关政策文件以及由此确立的社会组织合法性教育治理地位构成社会组织参与中小学体育治理的合法性出场逻辑,中小学体育发展的现实需求构成其出场的合理性逻辑随着体教融合与“双减”政策的逐步推进实施,社会组织参与中小学体育治理的领域正逐步拓宽、范围逐步加大、程度不断加深,但仍面临制度空间约束、自身能力欠缺、社会认同缺失等现实困境。

要通过不断优化社会组织参与中小学体育治理的政策制度环境、健全参与机制、拓展治理空间、加强组织自身能力建设、增强社会认同等策略化解当前所面临的困境、促进社会组织有效参与中小学体育治理,构建全新的中小学体育治理格局,全面提升学校体育综合育人效果,助推“双减”政策贯彻落实和教育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目标实现。

【关键词】学校体育;社会组织;体育治理;中小学;“双减”政策【来源】《体育学刊》2023年第1期90-98页

      3【题目】高中人工智能教育类社团经历对参与者职业倾向的影响【作者】李艳,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教育学院;王丽,博士研究生,浙江大学教育学院;沈晓恬,教师,杭州学军中学;徐翎衲,本科生,浙江大学教育学院。

【摘要】高中是个体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重要的探索阶段,学生在此期间初步形成职业倾向智能时代背景下人工智能教育类社团大量涌现,但已有研究主要关注传统社团经历对学生专业和职业选择的影响,鲜有研究关注到高中人工智能教育类社团对参与者职业倾向的作用。

采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对21位师生的半结构化访谈进行分析后发现:兴趣驱动与升学捷径是高中生参与人工智能教育类社团的主要动机;社团经历对参与者职业倾向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兴趣发展、专业积累、同侪效应以及行为成就四个方面;此外,专业选择和职业倾向还受升学压

力、家庭因素、就业环境、性别差异等因素影响未来需重新对高中人工智能教育类社团进行角色定位,将其建成促进学生兴趣发展、创新思维培养、大学专业提前学习与未来科技领域职业体验的平台;并采用“家校社协同”模式开展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关键词】人工智能教育;高中社团;职业倾向;专业选择【来源】《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23年第1期2023年第1期75-84页

      4【题目】幼儿园家庭教育在线指导:内涵意蕴、价值重构与发展转向【作者】冯江英,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学前教育基本理论、学前教育政策与管理研究;王建虎,华中师范大学人工智能教育学部博士研究生,副教授,主要从事数字化学习、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摘要】近年来,由于受新冠疫情影响,很多幼儿园对家庭教育在线指导展开探索,产生了家园协同共育新模式,重构了幼儿、家长与教师的新型互动关系;幼儿园家庭教育在线指导赋能家长科学育儿,对增进亲子情感沟通、唤醒家庭育人功能、加强家园合作共育、回归幼儿生活教育、重构幼儿教育生态等具有重要价值。

后疫情时代,幼儿园家庭教育在线指导在理念上应重构以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健康发展为中心的家园学习共同体,以幼儿园教师为桥梁和纽带,赋能家长科学育儿,促进家园协同共育;路径上重视幼儿生活情境中的直接经验学习,促进家园线下与线上多种方式互联互通,共创家园协同共育新生态。

【关键词】幼儿园;家庭教育;在线指导;家园协同共育;后疫情时代【来源】《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科学教学版)》2023年第1期第129-134页

      5【题目】中国的教育改革迫切需要制订《学校法》【作者】程方平,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教育史研究;王军,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教育政策与教育史研究【摘要】学校作为教育实施的主体,虽然有《教育法》等法律为保障,但是在涉及政府、社会、学校等多方面责权利关系时边界模糊,以及在教育资源公平分配、教育投资主体认定及国家教育目标实现等方面面临无法可依的局面。

《学校法》将从法理层面明确各级各类学校办学主体、性质、目标,廓清政府、社会、学校的责权边界,规范三方关系,进而建立现代学校制度该法对于促进教育公平发展、保障国家教育目标的实现、推动依法治教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当下应尽快将《学校法》列入立法规划。

只有确立以人民为中心的立法思想,突破传统的以部门立法为主的方式,从国家层面确定立法主体,致力于立良法,才能充分调动相关办学主体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新性,最终实现国家总体教育方针和全民教育理想【关键词】教育改革;教育立法;《学校法》;依法治教

【来源】《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3年第1期32-38页

      6【题目】《义务教育法》对农村教育代际传递的影响【作者】毛奇,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农村人力资本、劳动经济学;张同龙,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摘要】基于一套独特的中国农村家族调查数据,同时借助《义务教育法》实施时间在省份间的差异及该法对子代出生队列的外生影响,实证估计该法对于农村教育代际传递的影响。

通过区分该法的实施实现农村教育代际传递的先天效应与培养效应产生的不同影响,分析发现,《义务教育法》的实施强化了由先天效应实现的农村教育代际传递,抑制了由培养效应实现的农村教育代际传递在进一步异质性分析与机制分析中,发现由培养效应实现的农村教育代际传递的弱化,主要是《义务教育法》对于女孩群体以及父母受教育水平、职业层次、收入水平较低的弱势群体起作用的结果。

【关键词】《义务教育法》; 教育代际传递; 教育机会公平; 家族固定效应【来源】《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1期72-85页

      7 12【题目】中国共产党领导西藏教育现代化的历史性成就、经验与意义【作者】吴明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民族教育史研究;王晓宇,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民族教育史研究【摘要】自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中国共产党领导西藏教育现代化历经奠定基础、曲折探索、调整规范、改革协调、全面发展五个阶段,建立健全涵盖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特殊教育的现代教育体系,充分保障了各族人民的受教育权,在雪域高原走出一条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民族地区教育现代化的成功之路,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与经验,为新时代新发展格局下西藏教育现代化全面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了雄厚的历史基础,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与时代价值。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西藏和平解放70年;中国式现代化;教育现代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来源】《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3年第1期第61-70页

         8 12【题目】中小学学生申诉制度优化路径探析———基于 31 个省份学生管理相关规定的实证分析【作者】郝盼盼,北京教育学院教育管理与心理学院【摘要】《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第十七条和第十八条规定了学生申诉制度,将学生申诉分为校内申诉和行。

政申诉两个阶段,但对申诉处理程序等核心事项未作出明确规定,有进一步优化的空间学生申诉制度优化有两条主要路径,一是修订省级学生管理相关规定,二是直接修订《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通过对31 个省份学生管理相关规定的实证分析,发现规定学生申诉制度的省份较少,学生申诉规定中核心要素缺失;学生申诉时间和申诉处理时间等程序事项省际差异较大,且存在与上位法相冲突的情形;在行政申诉与行政复议或者行政诉讼的衔接上,省级学生管理相关规定存在不可逾越的局限性。

因此,学生申诉制度需要在修订《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时予以完善,重点是明确学校学生申诉委员会和教育行政部门申诉处理程序【关键词】学生管理;纪律处分;学生申诉;校内申诉;行政申诉【来源】《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3年第1期第44-53页

         9 1【题目】新职教法中的职业教育【作者】郭建如,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教授【摘要】2022年5月,大修后的《职业教育法》(简称“新职教法”) 颁布实施,新法吸收了我国20多年来职业教育重大的实践探索和宝贵经验,尤其是明确了作为类型教育的职业教育的内涵与外延,包括。

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和培养体系,规定了职业教育发展方向与路径,解决了长期困扰职业教育发展的重大问题,为我国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根本性的制度保障具体而言,新职教法对作为类型教育的业教育进行了明确定义,其内涵包括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价值导向等,并对培养过程的重。

要环节进行规定,确保培养模式始于职业、终于职业,在职业教育参与者方面明确企业是重要的办学主体、教育主体和重要的参与者,学生和教师应该有相关实践经历并达到一定的技术技能水平,推动教育体系实行纵向贯通与横向融通。

以上方面描绘我国职业教育的清晰图像,对新时代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将会产生重大和深远的影响【关键词】新职教法;类型教育;培养模式;职业教育参与者;教育体系【来源】《中国远程教育》2023年第1期第70-78页。

       10 1【题目】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质的规定性【作者】肖凤翔,天津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王棒,天津大学博士研究生【摘要】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是对职业教育发展适应新时代经济社会战略需求状态的基本价值判断,表现 为坚持人才培养的高素质目标、优化职业教育的类型定位以及实行多主体协同办学,它们集中体现了职业 教育发展遵循教育、经济和管理规律的有序状态,成为评价职业教育发展状况的基本标准。

坚持人才培养 的高素质目标要求坚守立德树人,培养有情怀的工匠,制定德技并修的质量标准;优化职业教育的类型定位 要求传承崇尚实践的精神,满足市场技术技能需求,着力建设技能型社会;实行多主体协同办学要求职业教 育运行需有多元主体努力,通过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合作实现多主体协同共事、合作共赢基础上的发展。

【关键词】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培养目标;教育类型;协同共赢【来源】《高校教育管理》2023年第1期第61-69页

云师大教育立法研究基地出品编辑| 李靓珏校对| 李靓珏审核| 张明涛联系(投稿)邮箱| yunshidajiaoyufa@163.com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