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散文童话

从开始到现在歌词(从开始到现在歌词表达什么意思)真没想到

从我学说话开始,从我认识了“爱情”这两个字,那些在我贫瘠的文化中空降的词汇,影响了我的表达,影响了我看世界的方式。无论世界怎么变,香港文化不止在香港,也在受惠者血液里。

从开始到现在歌词(从开始到现在歌词表达什么意思)真没想到

 

我的语言启蒙来自港台流行歌词

我以前有个歌词本,抄过很多歌词,有《吻别》《对你爱不完》《新鸳鸯蝴蝶梦》没有网络的年代,把借来的磁带盒夹层里的歌词页展开,誊抄到歌词本上,是一件很庄重很文艺的事跟前两代人在本子上摘抄诗歌或者哲学笔记的骄傲差不多。

我在港台流行歌的歌词里学到的词汇和表达,比在课本上学到的还多说自己文学启蒙来自港台歌词,虽然听起来有点丢人,但在某个阶段确实如此虽然通常认为香港流行乐基本上是流水作业,没多少文化,不过对我来说,“曾经年少爱追梦一心只想往前飞,行遍千山和万水一路走来不能回........”这样的叙述,是少年时说出心中感受的最初模版。

我12岁以前能接触到的文化食粮只有动画片、武打片和流行歌我生活的小镇没有严肃文学这一说,杂志鸡汤文和港台流行歌词,是课外能接触到的仅有文字参照所以即使我现在仍然在写东西,不过我相信自己的叙述基因相当肤浅,属于货真价实的地摊货风格。

并不以为耻因为从开始,我的表达动机就不是写出伟大作品,而是感觉生而为人,世界空旷寂寥,总想随便说点什么1 .几种歌词之所以对歌词产生兴趣,除了那个歌曲和明星的代表的新潮酷炫,所映射的生活令人向往,还有我发现歌词所用的表达方式,是学校教育没有触及的,感觉陌生又高级。

我上小学每周有一节音乐课,学校的老师轮班上,唱什么都可以,所以我既能学到《让我们荡起双桨》,也能学到《水手》《大中国》我印象中学过的歌曲有几类,一类是继承的革命歌曲比如《少年先锋队队歌》:鲜艳的红领巾飘扬在前胸。

不怕困难,不怕敌人,顽强学习,坚决斗争,向着胜利勇敢前进还有《学习雷锋》《接过雷锋的枪》《打靶归来》这些,比较老,主语都是我们,写的都是隐隐约约要战斗、要死磕,但动词都是“消灭”“前进”这些比较抽象的,不知道怎么发力的动词。

不太明白其中的含义,也很难产生共鸣,但我相信这些是教育最初给予的表达工具,属于我认识世界的原始词汇另一类是80年代以后慢慢多起来的流行歌,像这首:请把我的歌带回你的家请把你的微笑留下请把我的歌带回你的家

请把你的微笑留下明天明天这歌声飞遍海角天涯   飞遍海角天涯明天明天这微笑将是遍野春花  将是遍野春花这属于学校文艺表演里唱的最多的一首,歌声和微笑交迭或者毛阿敏的《思念》《绿叶对根的情意》这类,主语虽然是我,但是动作都是积极阳光的抽象隐喻,是觉得柔美了很多,但也没有什么共鸣。

第三类是开始有了很多“爱情”的歌,比如这首《粉红色的回忆》:夏天夏天悄悄过去留下小秘密压心底压心底不能告诉你晚风吹过温暖我心底我又想起你多甜蜜多甜蜜怎能忘记不能忘记你把你写在日记里就是当年听到过最叛逆一首歌。

它写的主题如此之小,如此之无聊,却如此之席卷大江南北(可能相当于之前邓丽君的歌刚传到对岸,引起的震动,每一个偷听或者抵制的人,都感受了那种连接)因为没找到歌词,我一直以为“压心底压心底不能告诉你”这句是日语。

(我讲的90年代初,据说外面的世界崔健罗大佑已经唱出时代呐喊了,但是我们偏远小地方的人没听过我听过最叛逆的歌手,就是郑智化和迟志强)

另一类就是一打开电视,就能从香港影视音乐中看到另一种汉语歌词比如,83版射雕主题曲《铁血丹心》:依稀往梦似曾见 心内波澜现抛开世事断仇怨   相伴到天边逐草四方沙漠苍茫   冷风吹天苍苍那惧雪霜扑面    藤树相连。

射雕引弓塞外奔驰    猛风沙野茫茫笑傲此生无厌倦     藤树两缠绵天苍苍野茫茫    应知爱意似是流水......或者《沧海一声笑》《万水千山总是情》《男儿当自强》这些我抄当时最火的《潇洒走一回》,很奇怪感觉香港人的歌词看起来像古文,明明一样的字,他们的词汇好像多了很多?语法颠倒重叠,词句之间的对仗又工整又押韵,一眼看不不明白要说什么但是觉得很有意思?。

哪怕是刘德华张学友的歌词,虽然直白简单,说的都是爱情,但是还是觉得“忘情水”比“绿叶对根的情意”有想象力像是“堕落”“蓦然”“天意、命运、坎坷、崎岖”这些词,都是在课外歌词中看到,然后查字典,揣摩,并用在某页日记里的。

84版《神雕侠侣》结尾曲中有一句“脐带,再相见”,我忐忑的唱了很久,后来才学到“期待”这个词所以,我觉得自己的语言习惯,同时受这几种表达影响——革命抽象语言、主流套路比喻的、和港式歌词的浅白对仗这些元素。

也并非好恶,革命是抽象语言有天然的悲壮铿锵之力,港式歌词中则有更为丰富的人间烟火气,我有意学习这种气息,追随保留至今,来到广东生活,听粤语,吃粤菜,模仿粤语丰富的音调。3 .香港文化不止属于香港

我印象中,2000年以前香港流行文化都是华人世界里的绝对主流文化时至今日,虽然不断更新的流量明星我大都已经不认识,但是打开最新的电影剧集,发现主角还是任达华刘青云刘德华,发现广告牌上还是张学友演唱会,就感觉这个世界还很熟悉,香港明星有一种永不停歇,不会变老的特质,你发现童年就看他们自己都老了,他们还在扮靓仔。

同样也有点遗憾,为什么每部电影都是古天乐张家辉,二三十年演同样的角色对于香港文化的变化,变味或者定格,香港人自己并不见的有我们这种从小侵淫在香港文化中长大的内陆人感受强烈我在内陆长大,虽然不如从小生长在珠三角或者粤语区的同龄人,对TVB的所有节目和剧集有完整的记忆,不过在我成长的90年代,在内地从大城市到小乡村,香港文化几乎无处不在,香港是电视里自由发达酷炫的文明世界尽头。

贾樟柯经常提到自己在县城录像厅接受电影启蒙,香港电影改变了许多县城青年的文化想象我也是其中之一我跟贾樟柯成长背景类似,对他在电影中常常插入的香港电影元素相当熟悉(比如《三峡好人》中摹仿周润发动作和语气的奉节小青年,《任逍遥》中的录像厅声音和主角的古惑仔造型)。

我有个和贾樟柯同龄的表哥,有一次忽然扭头,用一种训诫的口气慢悠悠的说:听好了,年轻人,这个世界你不........一定........”,手里的烟夹的很靠前,三根手指举到嘴边用抽雪茄的嘴形抽了一口,缓慢的吐到空中,一副世事沧桑的神情。

我则奇怪的看着他,疑惑这么一长段话他是怎么记住的,我知道这是他家抽屉里那盘香港电影录像带里老大的原话很多年后我看到他,应该早就忘了那段话,不过看烟还是夹的很靠前,神情慢悠悠的我又比贾樟柯小了一轮,在电视已经普及的九十年代,除了电影,香港电视剧的和流行音乐对我影响更多,更深。

当然,这个流行音乐歌手的名单,还有一长串台湾歌手还有94年以后的内地流行音乐,比如李春波的《小芳》《一封家书》,第一次听到讲故事一样的歌词,带我脑补了小河边的故事,和有关“广州”的最早想象直到15岁上高中以后,我才有机会大量听各种类型的音乐,才知道香港有beyond、达明一派,开始恶补各种经典演唱会,爱上摇滚,那种聒噪叛逆颓废的音乐,从此再也不听港台流行音乐。

当然后来更多的是什么音乐也不听了,直到现在不过因为生活在广州,无可避免的,在ktv,或者即使夜晚在滨江路散步,都会碰到那些仍然嘶吼着90年代香港金曲的中年人忽然听到某个旋律,某个词,居然会很感动像现在的香港电影,虽然完全变味,虽然觉得越来越套路,但是会去看,看那些老面孔的表演有一点突破,都会觉得惊喜。

同样我坚信,那些歌虽然20年不怎么听,但基本旋律仍然在我身体里,那些表达我仍在用从我学说话开始,从我认识了“爱情”这两个字,那些在我贫瘠的文化中空降的词汇,影响了我的表达,影响了我看世界的方式无论世界怎么变,香港文化不止在香港,也在受惠者血液里。

图片来自网络往日精彩:装作一切都很好难忘的六一儿童节旧楼门禁记一树风姿绰约的洋槐花海印一剪梅文德路桃花源

食花多LAB食花多,艺术家,写作者。84年,双鱼座。以无界之地鸟湖山为故乡。 致力于个人史书写,从微观处,纪录个体遭遇转型时代的痛点和不适。

时代啄木鸟,观念炼金炉  长按二维码关注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