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散文童话

回乡见闻(回乡见闻及感想)这都可以?

中国人的春节,应该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庞大的人口迁徙/流动了。对我而言,从高中毕业离开故乡、前往北京,这十余年里,每年的春节,都会经历返乡、回城,在短短一周的时间,完成两个世界、两种身份的快速切换、对冲、碰撞,攒下了不少琐碎的见闻、思考

回乡见闻(回乡见闻及感想)这都可以?

 

中国人的春节,应该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庞大的人口迁徙/流动了对我而言,十多年前从南方小城进京念书、工作因为做咨询项目,又辗转全国多个省市、县镇、乡村,及至两年前,从北京迁徙到南方的深圳,一路折腾、北漂南流。

这十余年里,每年的春节,都会经历返乡、回城,在短短一周的时间,完成两个世界、两种身份的快速切换、对冲、碰撞,攒下了不少琐碎的见闻、思考

图.来自微博网友的扬州雪景今年的春节,像往常一样,读了很多“返乡见闻”类型的文章,其中一篇《重新热闹的县城》让我印象颇深,可能因为作者亲历的故乡与我的故乡颇为近似吧这篇文章,串起了此次春节返乡的诸多见闻,并且提供了一些底层逻辑的猜想。

过往数十年的高速城市化,是以一线核心城市为主,人口、资源高度集中的过程但是,随着时间推移,北上广开始呈现饱和态势,并且从市场和行政二维,迅速抬升进入门槛和留存压力在这些超级城市之外的庞大人口,开始在次级城市-县镇-乡村依次流动、排布。

与此同时,犹如毛细血管的交通动脉(多级铁路、高速公路、航线/机场)和深度普及的交通工具(高铁/动车、公交/私车、飞机),叠加高密度的新城镇集中规划建设,从底层弥合了早期受制于辽阔幅员、高度散居的散碎状态。

当然,还有看不见的几乎平等的终端设备/传播网络(有线电视网络、书报杂志、移动互联网)以及由此形成的文化拉通和共识形成在这种多线并举、宏微共进的驱动下,最终以小城-县镇作为新的辐射节点,在核心大城市之外,形成一个自成体系的城市-县镇-乡村网络。

对久居核心城市的群体,每年的春节返乡,是为数不多的,切身感受此种微妙但宏大变化的契机及至此时,他们(包括我自己在内)才会发现更加全面、真实的中国每到这个时刻,我就会庆幸自己经历过那样的上升通道与迁徙路线,并且现在还在工作城市的数千里之外,有一个变而未变的故乡。

以下,零散写一些此次回乡见闻,当作自己的备忘吧:1、城市-县镇-乡村的人口流动城市化和人口流动这个事情,在中国是受行政区划/户籍制度干预的,而且市场因素,比如房价、物价、居住体验等,也会以“看不见的手”加以影响。

从我自己在很多城市和家乡的感受,省会虹吸能力有限,而且属于定向人群吸引,因为这些城市本身在去制造业化,变成服务/消费型城市,而且对人口结构也有自己的诉求,无法容纳那么多人、尤其是一般劳动力人口伴随着制造业往周边溢出,反而成为周边区域吸引、黏住人口的手段。

考虑到年轻人观念在变,很多东西未必到大城市才有(需求的1%,比如高端医疗、教育、娱乐等),当收入-支出平衡时,更加分布式的城市/镇化或许真是未来不过,后者也不均衡,我的家乡在南方城市,而且经济水平不错南北方差异还是很大,所以北方应该一段时间内还会走超大城市的路线,比如华北,或许就靠着北京的膨胀逐步吸收式城市化。

这个过程,怎么形容呢,就好像不同级别的城市开始形成自己的转动速度和地表引力,相互间的流动就会变慢、变难,或者只留下有限通道不过,这样的转变仍然需要时间这次回来,我觉得小城市的生活体验和性价比,尤其考虑到大城市绝大多数人其实是高负债型经济状态,是远超大城市的。

不过,还有很多东西在追赶,医疗、教育、观念/习俗等从一个小的角度,我的中学同学多是89-90年生人,现在南京、上海生活/工作的比例较高,保守估计在70%以上但是有几个前提条件:这些同学,家里较早在这些城市置业,房价比较低;本身都是很好的高中和大学,以及工作,自己的工资收入能够在高经济压力下立足;家乡早年间发展缓慢,各方面都留不住人,所以各方意见、特别是家长都是鼓励孩子出去……。

不过现在,这些因素都发生变化了以上海为例,高涨的房价、其它生活成本、以及伴之而来的压力,对比家乡愈加健全的工作机会、生活设施,以及本地的支持性网络,更多的小城青年不再把北上深当成必去之处,即使为了本地没有的工作机会,苏州、昆山等也成为新的选择。

在过去,因为城市化和房地产,建筑业的农民工成为整个时代的标志性群体如今,随着新供需的出现,又出现了外卖骑手/小哥这样的新职业,在北京这样的大城市里,绝大多数的外卖小哥,和更早前的建筑业的农民工一样,都是来自于外地的小镇、乡村。

从这个群体身上,我们也能感受到城乡之间的微妙关联春节期间,央视的《新闻调查》栏目,出了一个名为《骑手快跑》的专题片,讲的是春节期间北京外卖骑手的群像与故事镜头与影像、话筒与对话,将平日穿行在城市里符号化的外卖小哥具象化和人格化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亲朋好友、酸甜苦辣,但让人感动的是,他们凭借着勤劳与智慧赚着体面的收入,并且对自己和家庭的未来仍然抱有希望,比如那位报了夜校的中年大叔、那位坚持素描的美院毕业生。

我把这个视频转到了很多群,配的推荐语就是“很棒”我也建议你也看看,这也是一个生动的“城市-县镇-乡村的人口流动”的案例,或许会让你形成对这个世界的新的感受与认知2、文化与观念的同步与区隔在1中提到,大城市与小城镇的核心区别之一,其实是观念/习俗,这背后的影响因素很多,直观感受的话,就是我们这些在北上深漂泊的青年,基本很难在家舒服地待满一周,如果滞留更久,简直就要激发各种家庭、亲戚矛盾了。

这背后,其实就是两套文化观念/价值体系的差异与冲突虽然,移动互联网在加速弥合,但依然有巨大的鸿沟与隔阂,这个是经济基础和人际体系决定的,并不能够那么快就改变不过,就像前面提到的,冲突中还是有同化,这方面,电视、手机功不可没,流淌在这些终端的内容,其实不会有太大差异,这无形中在建立某种共识,使得很多现象,在故乡人们的眼中,也就见怪不怪了。

如果从Z时代(95后)的角度,基本和大城市的年轻人没什么区别了,一切基本都是同步的总而言之,在地理/时间的区隔趋近消弭的当下,两个世界在文化、观念上还是有一层在变薄、但穿不透的隔膜所谓回不去的故乡,这也是主要原因之一。

春节期间,长辈们都在提“年味越来越淡,没有以前热闹了”,一方面,城区不允许燃放烟花炮竹,过往春节期间贯穿日夜的闪耀与喧嚣没有了;另一方面,随着家庭愈加年轻化,过节的方式变化,人们更多的时间花在了大小屏幕上(电视、电影和手机),几代人围坐交谈的场景变少了。

我自己的感受是,这么多年来,相比一线城市,此处的人们,即使是亲人好友,都缺少一套情感互动与想法交流的意识与技巧,更多还是循着外部的习俗和规制,维系着一种关系未来,外显层面的高度集体化的互动会减少,但在每个家庭内部,人际关系的内核以及日常沟通/交互的方式,会变得更好。

概言之,一种基于更加独立个体层面的,新的连接会持续加强那个时候,人们会感受到一种更加平淡却浓厚的年味3、经济的发展与消费的升/降级春节期间,读到另一篇文章《小镇青年马英尧》,故事的主角就是尚客优连锁酒店的创始人。

大约是去年的春节,在家乡小城的边缘地带,一栋原本的旧楼上挂上了显眼的“尚客优”招牌彼时,心中闪过一个疑问:这个从未听过的酒店品牌,为何会落址在这个四线小城的边缘地带?在这个故事里,马英尧自己出身农村,做过流水线的工人、小工厂的老板,及至2008年前后,他选择切入三四线城市,赌这里会有巨大的酒店消费升级需求,他要赶在巨头进场之前把握住时间窗口。

文章没有透露经营数据,但从我有限的观察(e.g.随机路过几次,看门口停车的数量和品牌),这种新型连锁酒店,定位于本地单体酒店和顶级连锁品牌之间,确实切下了不小的中间市场,其核心的逻辑就是消费升级,或者换言之,对更高性价比的追求。

类似“尚客优”这样的连锁酒店只是整个消费升级的一角前文提到,这些三四线城市的收入虽然不高,但并没有太大的负债压力(e.g.房贷),加上又有两三代人勤俭储蓄的积累,其实每个家庭的财产积累还是颇为丰厚的年轻一代的消费观念与一线城市并无太大区隔,加上整个供给侧的提供,整个消费在春节期间就显得极为繁荣(这当中,类似我这样的返乡人士,也是有颇多贡献。

过程中,直观体验到低于北京、深圳的物价)以我所在的小城为例,随着城市重心从老城转向新城,此处一条主干道上,相邻开着三个购物中心,其中不乏原本只有在一二线城市才能看到的品牌,甚至还有在此处摆放展示的豪车在整个春节期间,几乎成为小城居民生活的中心之一。

回到某个居民家庭,从家电和日用,基本上也完成了品牌化的转变,过往常见的杂牌、山寨产品,都已消失无踪---这一切,都是消费升级的集中体现但另一方面,也存在消费降级,这是指非理性消费的消失虽然从收入看,远高于从前,但现今的小城居民消费显然更加理性,一方面因为供给的充分与多样,另一方面也得益于观念的转变,那种单纯为了面子的非理性消费减少了许多。

这一升一降之间,其实是一个更合理的消费市场,供需两端都变得更好了4、房产与房价、爱情与婚姻听家乡的朋友说,核心地段的楼盘,价格已经14,000元/㎡了想想我刚离开家乡的时候,大概也就2000多元/㎡,也没有多少人有买房的意识,更不用说投资炒房了。

这些年,和其它所有三四线城市一样,这里成为全国房产热潮的一部分,从城区到镇乡,处处都是忙碌的工地,几乎每年回去,都能看到新竣工和新开工的楼盘也不知始自何时,在县城、市区有套房,成为婚嫁的必备要件,就是所谓的“丈母娘推升房价”的代表了。

于是,男方就要举全家三代之力,孤注一掷于房产如此之下,房产交易就成为小城最核心的经济行动,也是茶余饭后大家热议的焦点这次春节,也在饭桌上,听亲戚长辈讨论女儿的婚姻问题,核心的核心,居然也是落在了房子上,类似在哪儿买、首付/按揭多少、房产证写谁的名字、装修的资金需求、未来的升值空间等等。

想来,这对小城的男青年,是个不小的压力,也偶有听说因此取消婚约的例子每到此时,就会想,如此本末倒置,又是何必呢?但又不便开口置评,毕竟这是此处的事情,我大概也不理解其间的复杂与微妙而且,也不想把话题烧到时刻保持低存在感的自己身上。

有一个在北京的朋友,现在在房地产行业,之前在《故事FM》录制了一段叙事音频,恰好也在春节期间听到了这段音频中,他介绍了采访自己的房产客户的见闻我记得,故事的最后,他提到这么一句话:“在我采访的这些人当中,几乎所有都是靠榨干父母和自己才买得起房...他们又都相信,房价怎么会下跌呢”。

中国的房价,是世界级的难题,也早已脱离了理论和常识的解释范畴或许,在若干年后,当后来人检视此时的历史,或许能够给出更加超然的答案不过,活在当下的我们,或多或少都在这个神奇的逻辑中,也很难逆流而行5、最后的小结/碎碎念

这篇文章,从扬州写到上海,再从上海写到深圳,中断了很多次,稍微有些杂乱还有很多的琐碎见闻和感悟,受限篇幅,就不在此处啰嗦,等到以后有机会,在扯些闲篇这里,就写两段集中的感受,作为收尾吧:A、人的一生,就是找寻/建立自我,并以此立于天地间:。

世界是纷繁复杂的,对每个人而言,都要尽快的认识和建立自己,用真正属于自己的原则与方式应对一切惟其如此,我们才是真正作为自己,在这个世界上走了一遭,而非受制于人或随波逐流这就是所谓,人为天地万物之尺度,而非反之。

但是,这个历程并不能自动完成,我们需要学习很多东西,比如以心理学看清我们的大脑与认知;以生理学理解熟悉而陌生的肌体骨骼;以数理生化理解地球的万事万物;以天文学理解时空远隔的宇宙星辰......不停认知、不停锻炼、不停膨胀、不停成长......。

B、要做理性乐观的建设者,而非愤世嫉俗的否定者:我很喜欢Jeff Bezos的一句话:“Will you be a cynic, or will you be a builder?”作为大千世界的参与者,很难超然物外。

我们每天都被世间万象冲刷打磨,最终变成什么形态、收获什么果实,其实取决于内核(内部的信仰/原则,以及内部积分卡)愤世嫉俗地批评一切是容易的,因为人、事都有缺陷,而且动动嘴皮、敲敲键盘,并不要求额外的能力与付出。

但是,真正改变自己、改变世界的,却是扎扎实实的行动就像Romain Rolland说的:“世间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并且愿意为了更好的改变努力付出这个春节,过得非常平淡,也没给大家发祝福信息。

在此,一并祝各位:在新的一年,构建更好的自己,发现更大的世界赚得多多、活得喜乐!2019.02.13@深圳·一个不太尊重冬天的短袖之城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