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散文童话

汪曾祺散文集(汪曾祺散文集有几本)




汪曾祺先生是一位海内外知名的作家,也是一位知名的美食家。有的美食家只会品尝、评论,而他不仅会品评,且能自己下厨做菜。他做的菜均能得到家人和客人

汪曾祺散文集(汪曾祺散文集有几本)

 

汪曾祺先生是一位海内外知名的作家,也是一位知名的美食家。有的美食家只会品尝、评论,而他不仅会品评,且能自己下厨做菜。他做的菜均能得到家人和客人的褒赞。更难能可贵的是,如同他的文学创作一样,能够不断创新,给人以新的美感享受。

本文作者朱延庆先生,高邮人,毕业于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曾担任高邮师范学校校长、高邮县副县长、高邮市政协副主席。长期从事方言文化和散文理论等研究,是高邮文化名人。

2023年3月11日,南京知名学者薛冰、资深媒体人老克、高邮市文联主席赵德清等拜访朱延庆先生。

汪曾祺与美食文化

文 | 朱延庆

来源 | 文旅高邮微信公号

先生在阔别故乡高邮40年后,于1981年10月、1986年10月、1991年9月三次回高邮,我有幸能陪同先生参加有关活动,特别是第二、三次我是全程陪同,后又曾在先生家作客,因而对先生关于美食文化的理论和实践粗有知晓、领悟。

作者(右)与汪曾祺先生

高邮的大厨及美食家近来将先生喜欢吃的菜,他经常做给家人及客人吃的菜,统称之为汪氏家宴,并以其本味、清淡、别致的独特风味行于世,颇受广大民众的欢迎,成为世界美食之都扬州耀眼的名宴。

在先生的食单中,每道菜取料平常,操作简便,风味独特。试举几例明释。

烫煮干丝。烫煮干丝是淮扬菜的特色菜。先生少年、青年时期在高邮上茶馆吃干丝的情景几次再现在他的文章中,在《如意楼和得意楼》《徙》《八千岁》中都有过描述。一块定制的老嫩相宜的大豆腐干,用快刀削成薄片,再切成细丝,细如马尾,一根不断。大煮干丝做工精细,沸水烫煮两次后配以鸡丝、笋片、虾米,先生却别具匠心,喜用自制的干贝汤烧制。1987年9月,先生在美国爱荷华,曾在美籍华人作家聂华苓家用餐,非常愉快。不久,聂华苓及其夫君到了北京,坚决要在先生家吃一顿,先生做了这道菜,聂华苓连汤汁都喝光了。这道菜的闪光点是加干贝汤。

油条搋斩肉。这道菜是先生的专利。油条全国各地都有。将油条切成寸段,掏空,加入榨菜丁、葱、姜米、胡椒的肉泥搋入油条中,入油锅炸至酥脆起锅,配番茄酱蘸食,先生写道,可声动十里。

扬花萝卜烧干贝。早先在扬州一带,扬花萝卜似只有春季有,一般是扑一扑,炝着吃。现在好像四季都有扬花萝卜卖了。一次先生在家将扬花萝卜与干贝一起烧招待客人,扬花萝卜烂了,一嘴一个,鲜嫩无比,客人连汤汁都喝干了。

蒌蒿薹子炒肉丝。先生在《大淖记事》中曾经写到蒌蒿薹子。这是一种生于水边的野草,加肉炒食极清香。春天,在沙滩上、高邮湖边到处都是蒌蒿薹子,这种野草有一种蒿味,即所谓清香。诺贝尔奖得主屠呦呦曾几次到高邮调研青蒿素治疟疾的药理效用。青蒿也是蒿,蒿味重,不能做菜。先生认为蒌蒿薹子的清香即食时如坐在河边闻到新涨的春水的气味。这是实话,并非故作玄言。吃这道菜时,很能使人联想到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中的诗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如今市场上的蒌蒿薹子不少是人工培植的,不及野生的清香。

虎头鲨汆汤。高邮人称的虎头鲨,苏州人、上海人称为塘鳢鱼,杭州人称土步鱼,均视为上品,袁枚的《随园食单》曾经写到。虎头鲨的吃法有红烧、清炒、椒盐等,而先生喜汆汤,加醋和胡椒。虎头鲨汆汤,鱼肉极细嫩,汤味极鲜,开胃。,先生称此为醋汤,风味别致。他曾创作并书写《虎头鲨歌》赠人,其中有两句:嫩比河豚鲜比虾,只在寻常百姓家。

昂嗤鱼汆汤。昂嗤鱼学名叫黄颡鱼,高邮训估学大师王引之考证应写成䱀䲉。常州人称昂公,一碗昂公炖蛋中间放一条昂公,味道就鲜美了。先生做昂嗤鱼汆汤不加醋,汤白如牛乳,是所谓奶汤,有别于虎头鲨的醋汤。昂嗤鱼也极嫩,腮边的两块蒜瓣肉有大拇指大,堪称至味。前几年,高邮的厨师、美食家新开发了一道菜,一条昂嗤鱼用刀在正反面各削取一大片,清炒,名曰金丝鱼片,因鱼皮上有金色的花纹,在南京参赛时获得江苏国际金奖。

咸菜茨菇汤。高邮一带在秋末冬初产一种高约二尺的大白菜,是专门供腌制的。早些年每年小雪后家家就都腌菜了。下雪了,咸菜茨菇汤就成了大菜。腌了四五天的新咸菜,不咸,细、嫩、脆、甜,难可比拟。咸菜里加了茨菇片,那就是咸菜茨菇汤或是茨菇咸菜汤了。民国二十年即1931年高邮发大水,先生一家全搬迁至文游台避水,每天咸菜茨菇汤,茨菇是带耑子的,耑子味苦,真难吃。到北京后一次去他的老师沈从文家拜年,师母张兆和炒了一盘茨菇肉片,要知道在北京茨菇的价格是很贵的。沈先生吃了两片茨菇,说:这个好,格比土豆高。这句话给先生以很好的启迪。茨菇出污 泥而不染,格高。吃菜讲究格的高低,也体现了吃菜人的高格。原来每道菜都有它的深厚的文化底蕴。沈先生的话似乎改变了青年时常吃咸菜茨菇汤的感觉。几十年的漂泊生涯,吃不到家乡的茨菇,汪曾祺想它了。所以先生在《故乡的食物》中写道:我很想喝一碗咸菜茨菇汤我想念家乡的雪。咸菜茨菇汤、家乡的雪成了思乡的代名词了,饮食咸菜茨菇汤是饮和食德啊!身在他乡,想家了,最好去吃一碗咸菜茨菇汤。

卤汁桃花鵽。高邮的春天,桃花盛开,有一种野鸟,嘴长,腿长,身如鹌鹑大,常在芦苇丛中嬉游,或在湖边沼泽地里觅食,这种野鸟高邮人称做鵽,它身虽瘦小,但胸脯一块肉厚,人们常将不好的东西叫作鵽,字写得不好也叫作鵽鵽老二。如将鵽用酱油、料酒、姜汁、卤水等调料腌制后再在调料中烧煮即成卤汁桃花鵽。先生在家乡喜吃鵽,写道:鵽肉极细,非常香,我一辈子没有吃过比鵽更香的野味。鵽味固然甚美,其中也夹着对家乡的浓浓的深情啊!高邮州志上载,传说桃花凋谢,鵽就无踪了,鵽就化成田鼠了,第二年桃花开时,田鼠又变成鵽。鵽味真美,高邮人吃鵽时,连骨头都嚼食。现在鵽少了,厨师便以鹌鹑代替。

名贵双璧。先生很喜欢家乡的朱砂豆腐。即在汪豆腐时加入高邮的鸭蛋黄,红白相间,色香味俱佳。先生又创新了。1990年9月3日写给我一封信,其中谈到:我很想把高邮的‘雪花豆腐’提高一下,即在豆腐中加入鳊鱼肚皮的嫩肉。这个菜可以成为名贵的菜,可用以待上客。1982年,我将袁枚的《随园食单》复印寄赠先生,先生阅后写了一篇文章:这家伙真会吃,有味使之出,无味使之入。这两句话也成了先生美食文化的经典名句。鳊鱼白有味,出;豆腐无味,入。一碗汪豆腐上桌,豆腐色如白玉,清香散发;鳊鱼的肚皮丁色如白璧,在碗中闪闪发光,入口嫩滑,味道鲜美,真可谓双璧了,因为名贵,所以叫名贵双璧。我与几位厨师谈此创意,做出的菜颇受好评。先生在文学创作上是一位既继承传统又不断创新的大家,在美食研究上也是一位善于思考、不断改革创新的大家。

醉蟹。1989年前后,我曾连续几年乘人带高邮产的醉蟹赠先生。当时的醉蟹还比较紧张,价格也不低。1989年5月13日我收到先生的来信:托王干带来醉蟹一坛已拜领,并已吃光了,两次都是招待台湾客人。先生与家人都舍不得吃,用以招待嘉宾了。我以为先生喜食正宗的做法精细的醉蟹。高邮的醉蟹在北宋时就闻名了,秦观曾以糟蟹赠送在徐州的师友苏轼,有诗  记之《以蓴姜法鱼糟蟹寄子瞻》,糟蟹类醉蟹也。

汪氏出的大菜还有红烧狮子头、八宝麻鸭羹、清炒虾仁等。

高邮的国家级地标产品当今有15种之多,占扬州市的百分之四十,高邮湖产的鳊、白、鳜鱼、银鱼、瓜鱼、虎头鲨、昂嗤鱼、龙虾、白虾、青虾、螃蟹、界首茶干等,先生均喜爱并能做出道道美食。还有高邮的咸鸭蛋,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筷子一戳,吱——油直冒。五香牛肉、熏鱼、醉虾、高邮的蒲包肉、荠菜拌界首茶干、炝枸杞头等冷盘,都有其独特的风味。高邮的大厨及美食家已经总结出几十道汪氏家宴中的美食食单,而且制定了标准,可以让全国食客享用。

汪曾祺先生的美食文化最大的特点是美食当中有文化,走入寻常百姓家,因而每道菜的美味、文味、人味相互交融,韵味悠长,美妙难忘。

一边品尝先生的美食,一边欣赏先生的美文,养身,养心,真是人生一大快事也。

THE END

文化名人纪念演讲

梁漱溟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纪念讲座

|

梁漱溟文化思想

|

叶圣陶孙女回忆叶氏文脉

|

柳诒徵先生纪念讲座

|

陈寅恪先生诞辰一百三十周年纪念讲座

|

陈作霖先生逝世一百周年纪念讲座

|

作家张爱玲诞辰一百周年纪念讲座

|

林散之、高二适先生纪念讲座

|

钱穆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纪念讲座

|

阮玲玉诞辰一百一十周年纪念讲座

|

上官云珠、周璇诞辰一百周年纪念讲座

|

孙中山先生逝世九十五周年纪念论坛

|

王阳明逝世四百九十周年纪念论坛

|

文化名家系列讲座

莫砺锋:开山大师兄

|

周文重:国际关系新格局

|

周晓虹:口述历史与生命历程

|

周晓虹:费孝通江村调查与社会科学中国化

|

周晓虹对话钱锁桥

|

周晓虹、张新木、刘成富、蓝江对谈:消费社会的秘密

|

群学君对话舒国治

|

群学君对话叶兆言

|

黄德海、李宏伟、王晴飞、王苏辛、黄孝阳五作家对话

|

孙中兴:什么是理想的爱情

|

杜春媚对话郭海平

|

程章灿:作为诗人与文学史家的胡小石

|

谷岳:我的行走之旅

|

黄盈盈:中国人的性、爱、情

|

金光亿:人类学与文化遗产

|

周志文:人间的孔子

|

严晓星:漫谈金庸

|

周琦:越南法式风情建筑

|

魏定熙:北京大学与现代中国

|

胡翼青:大数据与人类未来

|

生命科学与人类健康系列高峰论坛

|

毕淑敏读者见面会

|

徐新对话刘成

|

谢宇教授系列演讲

|

王思明:茶叶—中国与世界

|

祁智对话苏芃:关于写作

|

甘满堂:闽台庙会中的傩舞阵头

|

张静:研究思维的逻辑

|

翟学伟:差序格局——贡献、局限与新发展

|

应星:社会学想象力与历史研究

|

吴愈晓:为什么教育竞争愈演愈烈?

|

李仁渊:《晚清新媒体与知识人》

|

叶檀读者见面会

|

冯亦同:金陵之美的五个元素

|

华生、王学勤、周晓虹、徐康宁、樊和平对话

|

城市文化与人文美学

东方人文美学深度研修班(第一期)

|

东方人文美学深度研修班(第二期)

|

大唐风物,侘寂之美: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一期)

|

大唐国宝、千年风物: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二期)

|

当颜真卿遇上宫崎骏: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三期)

|

史上最大正仓院与法隆寺宝物展: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

|

梦回大唐艺术珍品观展会

|

四姝昆曲雅集:罗拉拉、单雯、孙芸、陈薇亦

|

昱德堂藏扬州八怪精品展

|

《南京城市史》系列人文行走活动

|

《格致南京》系列文化活动

|

文心雅韵:中国传统人文美学系列讲演

|

文学写作与美好城市高峰论坛

|

仰之弥高:二十世纪中国画大家展

|

首届微城市文化论坛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一期:南京运渎)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二期:明孝陵)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三期:文旅融合)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四期:城南旧事)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五期:灵谷深松)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六期:清凉山到石头城)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七期:从白马公园到明孝陵)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八期:从玄武门到台城)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九期:从金粟庵到大报恩寺)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期:从夫子庙到科举博物馆)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一期:从五马渡到达摩洞)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二期:从狮子山到扬子饭店)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三期:从南朝石刻到栖霞寺)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四期:牛年探春牛首山)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五期:中山陵经典纪念建筑)

|

从南京到世界:第一届微城市论坛

|

园林版昆曲舞蹈剧场《镜花缘记》

|

秋栖霞文学日系列活动

|

社会科学研修班与专题课程

社会心理学暑期班(2018)

|

社会科学经典理论与前沿方法暑期班(2019)

|

口述历史与集体记忆研修班(2020)

|

中国研究:历史观照与社会学想象力学术研讨会

|

中国社会学:从本土化尝试到主体性建构——纪念中国社会学重建40周年学术研讨会

|

第一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

(2018) |

第二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2019)

|

长三角论坛2019新春学术雅集

|

第三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2020)

|

新书分享会 | 经典品读会

《金陵刻经处》

|

《生活的逻辑:城市日常世界中的民国知识人(1927-1937)》

|

《谢辰生口述》

|

《袍哥》

|

《年羹尧之死》

|

《朵云封事》

|

《两性》

|

《放下心中的尺子——庄子哲学50讲》

|

《东课楼经变》

|

《旧影新说明孝陵》

|

《光与真的旅途》

|

《悲伤的力量》

|

《永远无法返乡的人》

|

《书事》

|

《情感教育》

|

《百年孤独》

|

《面具与乌托邦》

|

《传奇中的大唐》

|

《理解媒介》

|

《单向度的人》

|

《陪京首善》

|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

|

《诗经》

|

《霓虹灯外》

|

《植物塑造的人类史》

|

《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

|

《拉扯大的孩子》

|

《子夜》

|

《读书的料及其文化生产》

|

《骆驼祥子》

|

《朱雀》

|

《死水微澜》

|

《通往父亲之路》

|

《南京城市史》(新版)

|

《被困的治理》

|

《双面人》

|

《大名道中》

|

《笺事:花笺信札及其他》

|

《九王夺嫡》

|

《乡土中国》

|

《白鹿原》

|

《冯至文存》

|

《在城望乡》

|

《海阔天空》

|

《遗产的旅行》

|

《城堡》

|

《被遗忘的一代:第四代导演影像录》

|

《了不起的盖茨比》

|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