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薰衣草庄园(洛阳薰衣草庄园几月份去最好)干货满满
元延明墓志,全称“魏故侍中太保特进使持节都督雍华岐三州诸军事雍州刺史安丰王谥曰文宣元王墓志铭”,北魏太昌元年刻。
元延明墓志,全称“魏故侍中太保特进使持节都督雍华岐三州诸军事雍州刺史安丰王谥曰文宣元王墓志铭”,北魏太昌元年(公元532年)刻1919年出土于河南洛阳小梁村西北墓志高85.4厘米,广170.00厘米,志书为楷体,49行,行40字。
现藏河南博物院
元延明墓志元延明,北魏后期人,墓志记载“梁中大通二年三月十日薨于建康,春秋卌七”,梁中大通二年是530年,此年元延明47岁,则他出生于484年,即北魏孝文帝太和八年,此时北魏掌权者为文明太后冯氏根据墓志记载,“公讳延明,字延明,高宗文成皇帝之孙,显祖献文皇帝季弟,安丰王之长子,高祖孝文皇帝从父昆弟”,结合《魏书·文成五王列传》,可知元延明的世系如下:。
品读该墓志可发现,除去世时间外,墓志再无任何关于元延明活动时间的记载,所幸魏收所著《魏书》卷20有其传,本传虽然不长,但却为我们解读墓志提供了大致的时间节点,这对于解读元延明墓志至关重要,《魏书·元延明传》全文如下:(元猛)子延明,袭。
世宗时,授太中大夫延昌初,岁大饥,延明乃减家财,以拯宾客数十人,并赡其家至肃宗初,为豫州刺史,甚有政绩,累迁给事黄门侍郎延明既博极群书,兼有文藻,鸠集图籍万有余卷性清俭,不营产业与中山王熙及弟临淮王彧等,并以才学令望有名于世。
虽风流造次不及熙、彧,而稽古淳笃过之寻迁侍中诏与侍中崔光撰定服制后兼尚书右仆射以延明博识多闻,敕监金石事及元法僧反,诏为东道行台、徐州大都督,节度诸军事,与都督临淮王彧、尚书李宪等讨法僧萧衍遣其豫章王综镇徐州。
延明先牧徐方,甚得民誉,招怀旧土,远近归之综既降,延明因以军乘之,复东南之境,至宿豫而还迁都督、徐州刺史频经师旅,人物凋弊,延明招携新故,人悉安业,百姓咸附庄帝时,兼尚书令、大司马及元颢入洛,延明受颢委寄,率众守河桥。
颢败,遂将妻子奔萧衍,死于江南庄帝末,丧还出帝初,赠太保,王如故,谥曰文宣所著诗赋赞颂铭诔三百余篇,又撰《五经宗略》《诗礼别义》,注《帝王世纪》及《列仙传》又以河间人信都芳工算术,引之在馆其撰《古今乐事》,《九章》十二图,又集《器准》九篇,芳别为之注,皆行于世。
相较于墓志,本传的记载更为简单,虽然如此,可根据二者的记载,并结合当时的政治形势,可勾勒出元延明的人生起落。
元延明墓志局部对于元延明的幼年生活,墓志记载到:“及齿半九龄,陟岵无见,同孝孙之吐哺,均荣祖之画象”“陟岵”出自《诗经·魏风·陟岵》,《毛序》:“陟岵,孝子行役,思念父母也”即元延明四岁半的时候其父亲元猛去世,此年为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一年(公元487年)。
“服阙,初袭爵土,虽先王制礼,不敢而过”,元延明为其父亲服丧期满后,袭爵其父的爵位安丰王当时的丧期是多久呢?在孝文帝时期,无论是文明太后当政还是孝文帝亲政后,都力主汉化,即学习汉族文化,按照儒家的传统,丧服最重的是三年礼丧,并且孝文帝在太和十四年以文明太后为契机,力排众议,坚持三年丧礼。
虽然元延明服丧在此之后,但元延明孝心至诚,很可能为其父服丧三年,即北魏孝文帝十四年(公元490年),年仅七岁的元延明袭爵安丰王此后,墓志记载道:“爰及弱冠,荼蓼再丁,先食而哭,非杖不起”古代男子二十岁为弱冠,即元延明在二十岁的时候(北魏宣武帝景明四年,公元503年),其母亲也去世了。
元延明每次进食之前都会哭泣,以至于到了不用拐杖都不能站起的地步,其孝心和失去母亲的哀痛之心可见一斑此后在孝文帝期间,元延明还担任了西中郎将一职此后元延明“起家太中大夫”,《元延明传》记载了他担任这一职务的时间:“世宗时,授太中大夫”,世宗宣武帝在位的时间为公元500年至515年,即元延明17岁至32岁之间。
另外,据本传记载在这一时期,北魏宣武帝延昌元年(公元512年),元延明二十九岁,元延明散财救其宾客,本传虽然记载不多,但是专门记载这一件事,可见这件事影响很大,这件事也反映了元延明乐善好施的品行从官职上来,这一时期元延明在政治上作为有限。
在孝明帝(肃宗)时期,元延明的官职开始愈发显赫《魏书·元延明传》记载:“肃宗初,为豫州刺史,甚有政绩,累迁给事黄门侍郎”墓志记载更为详尽,“除使持节都督豫州诸军事征虏将军豫州刺史……仍加散骑常侍……除使持节都督徐州诸军事左将军徐州刺史……除使持节都督雍州诸军事右将军雍州刺史……留拜廷尉卿,将军如故……仍除前将军给事黄门侍郎,又除秘书监平南将军中书令,并仍黄门……除侍中安南将军,又除镇南将军,仍侍中……除卫将军,仍侍中,领国子祭酒……以本官兼尚书右仆射。
”这些迁官历程是从公元516年至525年这短短九年间完成的,元延明处于33岁至42岁之间这一时期元延明之所以迁官速度快,主要是灵太后胡氏当政,因为北魏有子贵母死的传统,胡太后虽然为孝明帝的生母,但是却没有被赐死,在一些大臣的保护下成为太后,由于孝明帝即位时年仅六岁,因此灵太后是当时的实际统治者。
但灵太后势单力薄,于是拉拢宗室,元延明就成了获益者另一方面,元延明本人也确实多才多艺此后,元延明的经历墓志记载如下:伪人乘间,驱其乌合,爰命假子,盗我府城始寤画地之庐,仍誓决目之报,衔璧告雠,志存假手萧综来奔,盖匹马归命,群师趑趄,鵄张碁跱,据金汤之崄,跨胜害之地,全州荡荡,咸为寇场。
公智力纷纭,一麾席卷,以兹文德,成此武功增封二千六百户,仍以本大行台本官行徐州事,仍除使持节都督三徐诸军事本将军徐州刺史侍中大行台仆射如故复除使持节都督雍州诸军事本将军雍州刺史俄间复除徐州刺史,仍侍中本将军。
本段墓志咋看起来不知所云,阅读本传的相关史料才能真正明白这段材料所指:及元法僧反,诏为东道行台、徐州大都督,节度诸军事,与都督临淮王彧、尚书李宪等讨法僧萧衍遣其豫章王综镇徐州延明先牧徐方,甚得民誉,招怀旧土,远近归之。
综既降,延明因以军乘之,复东南之境,至宿豫而还迁都督、徐州刺史频经师旅,人物凋弊,延明招携新故,人悉安业,百姓咸附北魏孝明帝孝昌元年(公元525年),宗室元法僧叛变,“孝昌元年,法僧杀行台高谅,反于彭城,自称尊号,年号天启。
大军致讨,法僧携诸子,擁掠城内及文武,南奔萧衍”南朝梁皇帝萧衍欲借此机会北伐,“魏将元法僧以彭城降,高祖乃令综都督众军,镇于彭城,与魏将安丰王元延明相持高祖以连兵既久,虑有衅生,敕综退军综惧南归则无因复与宝寅相见,乃与数骑夜奔于延明”。
这件事在元延明经历上至关重要,元法僧叛乱在北魏末期是一件大事,并且导致南梁北伐,但元延明带领北魏军队干脆利索地解决了这一事件,迫使梁朝北伐主将萧综投降战争过后,元延明安抚百姓,稳定民心,保证了北魏东南边境安全,此年元延明四十二岁。
不久后,元延明:仍除侍中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领国子祭酒兼尚书令位邻三事,任首六官,仪表都野,隆替是属除大司马从地方官到任职尚书令、大司马这样的中央官,其迁官速度之快无人能及,究其原因,此时北魏中央政权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元延明在北魏最后的岁月也是北魏即将消亡的时期,此时的皇帝孝庄帝元子攸只是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元子攸能当上皇帝与尔朱荣密切相关一代明君孝文帝去世后,其子元恪继位,是为宣武帝,宣武帝常年无子,致使迟迟无太子可立,直到胡氏为其生了唯一存活下来的儿子元诩,也就是日后的孝明帝。
孝明帝六岁即位,太后胡氏(即灵太后)掌权武泰元年(公元528年),已经成年的孝明帝对灵太后专权极其不满,于是发诏命契胡部落首领尔朱荣进京勤王,不料泄密,灵太后勃然大怒,遂毒杀孝明帝灵太后这一举动为尔朱荣提供了口实,于是带兵杀向洛阳,废胡太后及其所立小皇帝,拥立元子攸为帝,也就是孝庄帝。
在此情形下,尔朱荣自然而然地操控了孝庄帝,其在洛阳的一举一动都都被尔朱荣安插的眼线反映到尔朱荣所在的晋阳孝庄帝不甘为傀儡,同时出于自保的考虑,开始建立自己的亲信集团:一方面拉拢汉族的中央官和地方豪强,另一方面倚重元魏宗室。
元延明在之前处理元法僧叛变一事上给朝廷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此受到孝庄帝的重用,成为股肱之臣,此年,元延明四十五岁但是很快出现了变化:屯邅距运,祸自昵蕃,车驾北巡,事起仓卒,秘事难闻,遂乖奔赴,以斯民望,乃被絷维,咨谟所在,用压群议,皇舆南反,诛赏方行,政出权强,深猜后桀。
公位尊德盛,冠带倾心,民恶其上,忌毒惟甚,言思大雅,出自近开,既覩浞莽之形,实深宗祏之虑,方借力善邻,讨兹君侧而江南卑湿,地非养贤,随贾未归,忽焉反葬此时北魏发生六镇起义,孝庄帝与尔朱荣矛盾也急剧激化南朝梁武帝萧衍欲借机北伐,统一北方,即“祸自昵番”。
梁武帝大通二年(公元528年),萧衍册封来自北魏来降的宗室元颢为魏王,同时命令梁朝名将陈庆之带兵七千北伐值此丧乱之际,北魏将士叛逃甚多,加上陈庆之所部将士的英勇善战,采用车阵克制北魏骑兵,并且行军区域多属元颢旧部,所以北伐进展十分顺利,一举拿下北魏首都洛阳,史称“元颢入洛”,孝庄帝不得不“车驾北巡”。
按照墓志的记载,由于孝庄帝仓皇北上,并且处于保密状态,因此元延明才没来得及跟随元延明深知当时的政治形势“政出强权”,即尔朱荣家族控制朝廷,于是他“曲线救国”:投靠元颢,想借助南朝梁的军队清除尔朱氏然而天不遂人愿,元颢本想借南朝军队“除君侧”,反被“君侧”而尔朱荣所败:(尔朱)荣闻之,即时驰传朝行宫于上党之长子,行其部分。
舆驾于是南辕,荣为前驱,旬日之间,兵马大集,资粮器仗,继踵而至天穆既平邢杲,亦渡河以会车驾颢都督宗正珍孙、河内太守元袭固守不降,荣攻而克之,斩珍孙、元袭以徇帝幸河内城荣与颢相持于河上,颢令都督安丰王延明缘河据守。
荣既未有舟船,不得即渡,议欲还北,更图后举黄门郎杨侃、高道穆等并谓大军若还,失天下之望,固执以为不可语在侃等传属马渚诸杨云有小船数艘,求为乡导,荣乃令都督尔朱兆等率精骑夜济,登岸奋击颢子领军将军冠受率马步五千拒战,兆大破之,临陈擒冠受。
延明闻冠受见擒,遂自逃散,颢便率麾下南奔此时元延明四十六岁由于“江南卑湿”,元延明不能适应当地气候和环境,一年之后客死他乡,不久归葬洛阳孝武帝初年(公元532年),北魏朝廷为元延明“昭雪”,即墓志所说“今上天临,深追盛美,赠使持节侍中太保特进都督雍华岐三州诸军事大将军雍州刺史,王如故”。
本传还记载“谥曰文宣”,根据谥法“经纬天地曰文;道德博闻曰文;词汇爱民跃文;愍民惠礼曰文;赐民爵位曰文;学勤好问曰文圣善周闻曰宣、施而不成曰宣”该谥号基本反映了元延明的一生赠官与谥号加起来就是其墓志全称的来历。
除了政治作为外,墓志中非常强调元延明的文化才能和贡献首先,元延明喜欢搜集各种传世书籍,“故河间所不窥,陈农所未采,莫不袪疑辩或,极奥穷微”,河间指西汉刘德,汉景帝的第二个儿子,被封为河间王刘德没有卷入诸王争权的政治漩涡,而是将其毕生精力投入到对古籍的收集与整理之中,对后世影响极大的《毛诗》和《左传》,在很大程度上是刘德的功劳。
陈农的典故出自《汉书·艺文志》,“至成帝时,以书颇散亡,使谒者陈农求遗书于天下”后来以陈农指代搜求遗书者“时明皇则天,留心古学,以台阁文字,讹伪尚繁,民间遗逸,第录未谨公以向歆之博物,固雠校之所归,杀青自理,简漆斯正”即元延明亲自辨别书籍的真伪及书籍内容。
元延明另一爱好是金石之学“博见多闻,朝所取访,金石之乐,受诏增损,乃详今考古,铸钟磨磬”正因如此,朝廷“敕监金石事”,即专门掌管朝廷墓志碑刻之事除此之外,元延明还沉迷于科学技术,即墓志中所提到的“雕虫小艺,譬诸绮縠,颇曾留意”。
本传记载“以河间人信都芳工算术,引之在馆其撰《古今乐事》,《九章》十二图,又集《器准》九篇,芳别为之注,皆行于世”《魏书·信都芳传》记载“时有河间信都芳,字王琳,好学善天文算数,甚为安丰王元延明所知延明家有群书,欲抄集《五经》算事为《五经宗》及古今乐事为《乐书》;又聚浑天、欹器、地动、铜乌漏刻、候风诸巧事,并图画为《器准》”。
除了收集书籍外,元延明博学多才,著作颇丰,“入室升堂实使季长谢其诗书,伯喈归其文籍”,入室升堂,泛指人的学问或技能有更深的造诣,季长指东汉著名经学家马融,伯喈指蔡邕,东汉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将元延明与马融、蔡邕相提并论虽有夸大之词,但并非凭空捏造。
据墓志记载,元延明著诗赋等文学作品三百余篇,还有《五经宗略》,《诗礼别义》,注《帝皇世纪》及《列仙传》,合一百卷墓志之中所记载的元延明才华在文献之中也有佐证除墓志所载其所著外,据《魏书·元延明传》、《北史·元延明传》、《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等史记载,元延明还著有《毛诗谊府》三卷,《三礼宗略》二十卷,《古今乐事》九章十二图,《器准》九篇。
虽然这些书籍均已失传,但在当时这些书籍造成了重要影响不容忽视元延明的所擅长的领域涉及古籍、金石、经学、礼乐、科技等诸多方面,是一位不可多得博学多识的人物,因此北魏的很多制度与建筑他都有所参与,墓志记载“明堂辟雍,皆所定制,朝仪国典,质而后行”。
“明堂辟雍”是一座建筑物,但并非一般建筑物,它是古代最高等级的皇家礼制建筑明堂是古代帝王颁布政令,接受朝觐和祭祀天地诸神以及祖先的场所辟雍本为周天子所设大学,呈圆形,被水池环绕东汉以后,历代皆有辟雍,作为尊儒学、行典礼的场所。
元延明参与修建明堂辟雍,其博学程度可见一斑作为崛起于北方的少数民族部落,拓跋鲜卑在与汉族接触的过程中深感中原文化的先进,尤其是礼乐方面对北魏皇帝极具吸引力,因此从开国皇帝道武帝起就注重礼乐,北魏礼乐制度由此发端。
孝文帝实行汉化改革,礼乐亦是改革的重要内容,直到孝明帝启用元延明等人,北魏礼乐制度才有所完善:太祖天兴元年冬,诏仪曹朗董谧撰朝觐、飨宴、郊庙、社稷之仪六年,又诏有司制冠服,随品秩各有差,时事未暇,多失古礼。
世祖经营四方,未能留意,仍世以武力为事,取于便习而已至高祖太和中,始考旧典,以制冠服,百僚六宫,各有差次早世升遐,犹未周洽肃宗时,又诏侍中崔光、安丰王延明及在朝名学更议之,条章粗备焉正光中,侍中、安丰王延明受诏监修金石,博探古今乐事,令其门生河间信都芳考算之。
元延明参与制定的礼乐制度,不仅被当朝统治者所采用,还受到后世的青睐:熙平九年,明帝又诏侍中崔光与安丰王延明、博士崔瓒采其议,大造车服定制……自斯以后,条章粗备,北齐咸取用焉其后因而着令,并无增损 即元延明所制定的礼乐制度为北齐所袭用。
他所制定礼乐制度之所以能被广泛接受,并非政治强迫,而是这些制度本身所具有的魅力:严格考证史籍,最大程度恢复了礼仪本来的面貌元延明墓志录文如下(“/”表示换行):魏故侍中太保特進使持節都督雍華岐三州諸軍事大將軍雍州刺史安豐王謚曰文宣元王墓誌銘/
公諱延明,字延明,高宗文成皇帝之孫,顯祖獻文皇帝季弟,安豐王之長子,高祖孝文皇帝從父昆弟,河/南洛陽熙寧里啟厥初於天地,擬峻趾於崑鍾,群神歸其福祉,眾靈降以精魄故其多才大位,獨表諸姬,/斯乃編藏延閣,於茲略而不載矣。
公稟此中和,誕茲上德,吐納純粹,陶練英華音中律呂,乃威鳳之恒事;/動興雲霧,亦神龍之自然兼以虎鼻表奇,河目呈異,舟航所屬,始復斯在及齒半九齡,陟岵無見,同孝孫/之吐哺,均榮祖之畫象服闕,初襲爵土,雖先王制禮,不敢而過。
奉詔冊以流漣,猶欀桷之在目爰及弱冠,/荼蓼再丁,先食而哭,非杖不起固使素蛇縈絰,匪獨白菟馴庭自有大志,少耽文雅,肆情馳騁,銳思貫穿,/強於記錄,抑亦天啟,必誦全碑,終識半面故河間所不窺,陳農所未採,莫不袪疑辯或,極奧窮微。
雕蟲小/藝,譬諸綺縠,頗曾留意,入室昇堂實使季長謝其詩書,伯喈歸其文籍,聲播九重,於焉歷試乃兼西中郎/將職是要害,茂實剋宣起家太中大夫,從容談論,譽彰朝列,奉六條,實司舉奏,昔在漢季,出自九卿,魏晉/因循,其選尤重。
公縉紳所歸,遂應僉曰除使持節都督豫州諸軍事征虜將軍豫州刺史風宣入境,德被/下車,豪強所息,奸酷自引仍加散騎常侍,所以旌是堅鋼,表茲溫捍者也宋之彭城,大都之舊,地交吳楚,/乃樹懿親除使持節都督徐州諸軍事左將軍徐州刺史。
騑驂沃弱,旄旆綝纚,亦既憩止,化成朞月黑水/西河,實名天府,嚴嶮縈帶,風俗混并,舊號難治,今劇斯任乃除使持節都督雍州諸軍事右將軍雍州刺」史公久勞外莅,遂不之部,留拜廷尉卿,將軍如故秋官任重,天下之平,折以片言,民心乃慰。
仍除前將軍/給事黃門侍郎,又除秘書監平南將軍中書令,并仍黃門或外典圖書,或內掌絲綍,朝趨王陛,夕拜瑣門,/經綸帝則,翼宣王度,詔誥衣草而行,議論寄名而已俄除侍中安南將軍,又除鎮南將軍,仍侍中同輿操」劍,允屬民英,非直強項見奇,固以長乳斯對。
又除衛將軍,仍侍中,領國子祭酒周之師氏,代作儒官,專門/異戶,歷世滋競公鑽堅仰高,鉤深致遠,以德詔爵,時無二言自河海不歸,桑濮間起,鏗鎗或存,雅頌誰析/公博見多聞,朝所取訪,金石之樂,受詔增損,乃詳今考古,鑄鍾磨磬,已蔑吾陵之韻,信鄙昆庭之響。
屬受」事征罰,遂中寢成功又以本官兼尚書右僕射雖復暫臨端右,便以聲動邦國又監校御書時明皇則/天,留心古學,以臺閣文字,訛偽尚繁,民間遺逸,第錄未謹公以向歆之博物,固讎校之所歸,殺青自理,簡/漆斯正而神鉦告警,釁起邊垂,竊寶叛邑,爰自徐部,禦侮招攜,非公誰託。
除衛大將軍東道僕射大行臺,/本官如故偽人乘間,驅其烏合,爰命假子,盜我府城始寤畫地之廬,仍誓決目之報,銜璧告讎,志存假手/蕭綜來奔,蓋匹馬歸命,群師趑趄,鵄張碁跱,據金湯之嶮,跨勝害之地,全州蕩蕩,咸為寇場。
公智力紛紜,/一麾席卷,以茲文德,成此武功增封二千六百戶,仍以本大行臺本官行徐州事,仍除使持節都督三徐/諸軍事本將軍徐州刺史侍中大行臺僕射如故復除使持節都督雍州諸軍事本將軍雍州刺史俄間/復除徐州刺史,仍侍中本將軍。
尋加驃騎大將軍儀同三司,給後部鼓吹公視下如傷,愛結氓庶,仰之若/雲雨,慕之若椒蘭是以馳傳四臨,位踐八命,聲明流瀾,文物照彰,東土著神君之聲,南鄰有靈人之懼仍/除侍中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領國子祭酒兼尚書令。
位隣三事,任首六官,儀表都野,隆替是屬除/大司馬屯邅距運,禍自昵蕃,車駕北巡,事起倉卒,祕事難聞,遂乖奔赴,以斯民望,乃被縶維,諮謨所在,用/壓群議,皇輿南反,誅賞方行,政出權強,深猜後桀公位尊德盛,冠帶傾心,民惡其上,忌毒惟甚,言思大雅,/出自近開,既覩浞莽之形,實深宗祏之慮,方借力善隣,討茲君側。
而江南卑濕,地非養賢,隨賈未歸,忽焉/反葬以梁中大通二年三月十日薨於建康,春秋卌七公神衿峻獨,道鑒虛凝,少時高祖垂嘆,以為終能/致遠,遂翻為國師,鬱成朝棟既業冠一時,道高百辟,授經侍講,琢磨聖躬,明堂辟雍,皆所定制,朝儀國典,/質而後行。
加以崖岸重深,風流曠遠,如彼龍門,迢然罕入惟與故任城王澄,中山王熙,東平王略,竹林為志,藝尚相懽故太傅崔光,太常劉芳,雖春秋異時,亦雅相推揖其詩賦銘誄,咸頌書奏,凡三百餘篇,著五/經宗略,詩禮別義,注帝皇世紀及列仙傳,合一百卷,大行於世。
殆五百之期運,儻一賢之斯在方將翼此/會昌,致諸制作,比堯舜而不愧,顧湯武而有餘,憂能傷人,溘從霜露,悲纏雅俗,痛結民黎今上天臨,深追/盛美,贈使持節侍中太保特進都督雍華岐三州諸軍事大將軍雍州刺史,王如故。
歲聿其暮,幽泉方啟,/敬勒徽猷,永貽蘭菊其詞曰:/形象列位,附儷分輝,握鈐神往,駕羽民歸,日皇秉曆,赫赫巍巍,本枝百世,祥慶攸依漢則間平,魏則彪植,/君王邈矣,曾嶠峻極舊是龍鱗,鼓茲鵬翼,蒸雲不已,摶風未息,言初紫綬,越始瑜珮,援筆立成,應聲而對。
/標此孝德,樹斯清裁,質邁珪璋,文遺錦繢縉笏來仕,彈冠入朝,遠遊藹藹,朱組飄飄聲由德被,爵以能高,/抑揚風景,跌宕雲霄冠冕列位,儀形羣后,四支六翮,獻可替否國之光輝,朝之淵藪,連踵九佐,比肩七友/亂離瘼矣,邦家殆哉,我馮上哲,振墜匡類。
天人匪懕,圯剝時來,死歸生寄,樑木斯摧瞻彼川流,滔滔靡舍,/遽從短白,奄歸長夜八旒終卷,四幌惟駕,城郭或存,人民適謝禀秋時戒,具物蒼蒼,薤歌悽咽,柳飾低昂/藏悲秋檟,鳥思松楊,一捐朱邸,永閟玄房/太昌元年七月癸巳朔廿八日庚申葬於洛城西廿里奇坑南源,歲次壬子。
比较研究墓志之中提到元延明的交往对象有崔光和刘芳,他们是忘年之交,另外还有以下宗室成员:任城王元澄、中山王元熙、东平王元略此外《魏书·元延明传》还记载他与临淮王元彧交往极其密切那么这些宗室人员都有什么样的特点呢?。
元澄,字道镇,祖父景穆帝拓跋晃,任城王拓跋云长子,《魏书·元澄传》对其有如下记载:(元澄)少而好学及康王薨,澄居丧以孝闻文明太后引见澄,诫厉之,顾谓中书令李冲曰:“此儿风神吐发,德音闲婉,当为宗室领袖是行使之必称我意。
卿但记之,我不妄谈人物也”高祖心方革变,深善其对,笑曰:“非任城无以识变化之体朕方创改朝制,当与任城共万世之功耳”萧赜使庾荜来朝,荜见澄音韵遒雅,风仪秀逸,谓主客郎张彝曰:“往魏任城以武著称,今魏任城乃以文见美也。
”时诏延四庙之子,下逮玄孙之胄,申宗宴于皇信堂,不以爵秩为列,悉序昭穆为次,用家人之礼高祖曰:“行礼已毕,欲令宗室各言其志,可率赋诗”特令澄为七言连韵,与高祖往复赌赛,遂至极欢,际夜乃罢 从以上记载来看,元澄十分好学,尽孝心,受到文明太后,孝文帝、南朝齐使者庾荜的一致夸赞,这几人都是历史上的明君明臣。
从这些人的评价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元澄的特点,即神采奕奕,有远见卓识,才华横溢正如文明太后预言的一样,元澄是孝文帝汉化改革过程中最主要支持者和推动者,成为宗室领袖元澄的谥号与元延明一样,都是“文宣王”
元熙墓志中山王元熙,字真兴,《魏书·元熙传》记载:好学,俊爽有文采,俊爽有文才,声著于世,然轻躁浮动熙临刑为五言诗,示其僚吏曰:“义实动君子,主辱死忠臣何以明是节?将解七尺身”与知友别曰:“平生方寸心,殷勤属知己。
从今一销化,悲伤无极已”熙既蕃王之贵,加有文学,好奇爱异,交结伟俊,风气甚高,名美当世,先达后进,多造其门始熙之镇邺也,知友才学之士袁翻、李琰、李神俊、王诵兄弟、裴敬宪等咸饯于河梁,赋诗告别 《元熙墓志》记载:幼而岐嶷,操尚不群,好学博通,善言理义,文藻富赡,雅有俊才。
丞相清河王居宗作宰,水镜当时,特所留心,以为宗之子政年未志学,拜秘书郎中,文艺之美,领袖东观迁给事中王性不偶时,凝贞独秀,得其人,重之如山,非其意也,忽之如草是以门无杂宾,冰清玉洁,有若月皎云间,松茂孤岭。
见者羡其高风,望者人怀景慕于是美誉彰于民听,休声播于远迩……王临刑陶然,神色不变,援翰赋诗,与友朋告别,词义慷慨,酸动旁人本传和墓志都记载元熙博学多才,结交当时文人墨客,因此声名显赫但是他生性固执,对刘腾、元叉发动的宫廷政变软禁灵太后极其不满,起兵反抗,最终兵败被俘。
元熙临行前赋诗作别,其气节和才情可见一斑灵太后重新掌权后,给他加谥号“文壮王”,这一谥号也是名至实归
元略墓志元略是元熙的弟弟,“才气劣于熙,而有和邃之誉”即元略虽然才华不如元熙,但是性格较为温和中庸另据《洛阳伽蓝记》记载:略生而岐嶷,幼则老成,博洽群书,好道不倦神龟中,为黄门侍郎元义专政,虐加宰辅略密与其兄相州刺史中山王熙欲起义兵,问罪君侧,雄规不就,衅起同谋。
略兄弟四人,并罹涂炭唯略一身逃命江左萧衍素闻略名,见其器度宽雅,文学优瞻,甚敬重之 《元略墓志》记载:游志儒林,宅心仁苑,礼穷训则,义周物轨,信等脱剑,惠深赠紵,器博公琰,笔茂子云汪汪焉量溢万顷,济济焉实怀多士……谥曰文贞王……妃范阳卢氏。
从上述史籍记载来看,元略也是博学多才人士,因此逃到南朝后受到梁武帝萧衍的敬重,谥号之中也有“文”字,其妃出自北方大族范阳卢氏。
元彧墓志元彧,字文若,《魏书·元彧传》记载了他与元延明的密切关系:彧少有才学,时誉甚美侍中崔光见彧,退而谓人曰:“黑头三公,当此人也”少与从兄安丰王延明、中山王熙并以宗室博古文学齐名,时人莫能定其优劣尚书郎范阳卢道将谓吏部清河崔休曰:“三人才学虽无优劣,然安丰少于造次,中山皁白太多,未若济南风流沉雅。
”时人为之语曰:“三王楚琳琅,未若济南备圆方”彧姿制闲裕,吐发流靡,琅邪王诵有名人也,见之未尝不心醉忘疲拜前军将军、中书侍郎奏郊庙歌辞,时称其美除给事黄门侍郎彧本名亮,字仕明,时侍中穆绍与彧同署,避绍父讳,启求改名。
诏曰:“仕明风神运吐,常自以比荀文若,可名彧,以取定体相伦之美” 会尔朱荣入洛,杀害元氏彧抚膺恸哭,遂奔萧衍衍遣其舍人陈建孙迎接,并观彧为人建孙还报,称彧风神闲俊衍亦先闻名,深相器待,见彧于乐游园,因设宴乐。
彧性至孝,事父母尽礼,自经违离,不进酒肉,容貌憔悴,见者伤之彧美风韵,善进止,衣冠之下,雅有容则博览群书,不为章句所著文藻虽多亡失,犹有传于世者 《元彧墓志》记载:王讳彧,字文□,河南洛阳人也……孝为心基,义成行本,早违陟岵,兼丧孔怀,训育所资,实唯圣善,倚门有望,噬指□归,母子二人,更相为气……上敦宗族,傍穆亲姻,学海靡穷,□□不已,百家浩荡,异轸同归,万古攸缅,得门兢人,手握灵蛇之珠,口运彫龙之句,睹者□颜,闻者愈疾。
从本传和墓志可知,元彧与元延明有诸多相似之处,早年丧父,博学多才,著作丰富,在危难之际都逃向南朝综上,元澄、元熙、元略、元彧等北魏宗室成员与元延明有诸多相似之处,勤学好问、有孝心、博学多才,与汉族名门望族联姻,其中大部分都逃奔南朝的经历。
从他们的个性来看,都是一副翩翩君子形象,而丝毫不见早期鲜卑这一游牧民族粗鄙之气促成他们这一群体的原因是北魏政权在接受先进的中原文化,尤其是孝文帝“激进”的汉化改革,使得一部分鲜卑人完全认同并接受了汉文化,尤其是政权顶层的宗室,这极大的提高了他们的文化素养,同时也培养的他们的价值取向——心向汉化,因此当他们有难时就逃往被认为是正统汉人政权的南朝。
作者简介李诗海,男,中国古代史硕士研究生,现主要从事历史教学与研究工作。
- 标签:
- 编辑:李松一
- 相关文章
-
沧海桑田难为水(沧海桑田难为水的意思)干货满满
出自唐元稹《离思》,诗为悼念亡妻韦丛而作,全诗如下: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曾经沧海难为水”,脱化于《孟子·尽心篇》:“…
-
火线追凶第二季(火线追凶第二季观看顺序)全程干货
是:火线追凶之血色刀锋、火线追凶之绝命狙击、火线追凶之黑枪疑云、火线追凶之突然死亡、火线追凶之掘墓人、火线追凶之惊魂宴、…
- 验尸报告(验尸报告格式)快来看
- 画皮演员表(画皮演员表薛凯琪)不看后悔
- 什么是愤青(什么是愤青男)学到了
- 地板团购(地板团购网)难以置信
- 挂烫机和电熨斗(挂烫机和电熨斗的区别)怎么可以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