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散文童话

爱丽丝之死1(爱丽丝之死1音乐)不看后悔

在1808一1810年间,年近40岁的贝多芬教了一个名叫特蕾莎·玛尔法蒂的女学生,并对她产生了好感。

爱丽丝之死1(爱丽丝之死1音乐)不看后悔

 

在1808一1810年间,年近40岁的贝多芬教了一个名叫特蕾莎·玛尔法蒂的女学生,并对她产生了好感有一次在心情非常愉快舒畅的情况下,贝多芬写了一首《a小调巴加泰勒 》的小曲赠给她,并在乐谱上题写了“献给特蕾莎,1810年4月27日,为了纪念”的字样,这首旋律优美的曲子就这样诞生了。

之后,这份乐谱一直留在特蕾莎那里,贝多芬没有自留底稿,他去世后在其作品目录里没有这首曲子直到19世纪60年代,德国音乐家诺尔为贝多芬写传记,在特蕾莎·玛尔法蒂的遗物中才发现了这首乐曲的手稿1867年,诺尔在出版这首曲子的乐谱时,把原名《致特蕾莎》错写成《致爱丽丝》。

从此,这首钢琴作品开始以《致爱丽丝》的名字在世界上广泛流传贝多芬的曲目一直备受电影导演的喜爱,《致爱丽丝》就是其中之一在悬疑电影《罗斯玛丽的婴儿》中,《致爱丽丝》的钢琴声飘荡在公寓楼里,穿墙而过,虚无缥缈,神秘莫测。

它听起来不再是一首柔美的曲子,而是充满了怪异、恐怖,给人带来一种不详的预感在动作片《被解救的姜戈》中,金·舒尔茨想起黑人被残杀的画面时,搭配他紧绷神经的是女仆正在弹奏的《致爱丽丝》舒缓的音乐表达了对黑人的纪念,比直观的暴力更让人无法呼吸。

在贾樟柯的早期电影《小武》中,《致爱丽丝》成为小武和胡梅梅之间爱情的象征在梅梅情绪不好的时候,小武不知道怎么安慰她,他拿出一个音乐打火机,对着梅梅的耳朵按下了开关,这时响起的正是贝多芬的《致爱丽丝》在贝多芬的传记电影《不朽真情》中,《致爱丽丝》和其他曲目贯穿了整个影片。

美妙的乐曲背后是命途多舛的人生,正是爱和痛苦练就了不朽的贝多芬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