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散文童话

通判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官(苏东坡通判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官)干货满满

同知和通判对于下辖的州县亦算长官,但实际上州县官员对这两位并不买账,下级偶有公事咨询,同知则不敢持异议,往往点头赞同,人称“点头大老爷”;下级再

通判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官(苏东坡通判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官)干货满满

 

清代,地方亲民官知府有两大僚佐,分别是正五品的同知和正六品的通判同知和通判对于下辖的州县亦算长官,但实际上州县官员对这两位并不买账,下级偶有公事咨询,同知则不敢持异议,往往点头赞同,人称“点头大老爷”;下级再转头问通判有无意见,通判则往往摇头示无,被人戏称“摇头大老爷”。

晚清官场上曾经流行一个关于通判的小故事,某府下辖的散州知州因公事与通判发生争执,通判喋喋不休,最后知州说了一句话让通判哑口无言,他说:“等大老爷升到卑职的时候,方才知道卑职的难处!”要知道知州虽然是下属,但官阶为正五品,比上司通判的正六品要高一级,而通判升职通常转为知州,这就是下级轻视上司,而上司却又无可奈何的地方。

苏东坡也做过通判细细追溯起来,通判也曾阔过,那是在最早设立此职的宋朝赵匡胤初得天下,想起五代更迭都是因为武将跋扈,文官弄权所致,因此在“杯酒释兵权”解决了武将的隐患同时,对文官从中央到地方则采取了分权和相互制衡的手段,比如设立枢密院、三司分宰相的权,后又有参知政事牵制宰相,彼此互不统属,只对皇帝负责;而对于地方大员“府、州、军、监”的监察则落到了他们的副手---通判身上,这时候的通判虽然只是二把手,但作为皇帝耳目,手眼通天,不仅地方公事要插手干涉,对身边的上司有渎职行为,照样可以上书弹劾,当然,这也是职责所在。

通判的辉煌至明清戛然而止,没落的原因在于,再厉害的臣子往往敌不过皇帝的一纸诏书(君主专制权的进一步强化);都察院的御史、六科给事中、巡按、道台等检察官的设立取代通判充当了皇帝的耳目(监察制度的完善)所以,通判起于宋,止于清,从炙手可热到冷衙闲曹,如世间万物一般,盛极而衰,最终淹没于世,只在纸上留下痕迹。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