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散文童话

描写清明节的诗(描写清明节的诗四句)


晚唐大诗人杜牧的《清明》一诗,家喻户晓,它曾经在1990年被香港文化机构评选为十佳唐诗第二名。不过从古至今,一直有人认为:这首诗写得非常糟糕。
明代《四溟诗话》的

描写清明节的诗(描写清明节的诗四句)

 

晚唐大诗人杜牧的《清明》一诗,家喻户晓,它曾经在1990年被香港文化机构评选为十佳唐诗第二名。不过从古至今,一直有人认为:这首诗写得非常糟糕。

明代《四溟诗话》的作者谢榛认为:这首诗宛然入画,但气格不高。现代学者黄永玉也认为它写得叠床架屋,十分拖沓。

还有一些人说,这首诗根本不像是杜牧的作品,甚至都不像是唐朝的作品,而更像是宋代的诗作。追溯《清明》这首诗最早的源头,是来自南宋末年的《锦绣万花谷》。

后来,这首诗被收入了《千家诗》,因此流传非常广泛。其真实的作者,不能确定是不是杜牧。但是,诗作本身影响却很大,通常认为作者就是杜牧。

尽管这首诗按某些人的标准来说,的确存在一些瑕疵,但贵在章法自然,清新不造作。因此它的遣词造句,完全无损其美学价值。因此历代诗评家热心修改,只能是浪费表情了

一、《清明》诗的啰嗦之处

《清明》——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杜牧的这一首七绝,如今俨然已经成为了清明这个节气,最具代表性的一首诗作。每年清明节临近的时候,都有人把它翻出来,作一番争论。

有的是争论杏花村的具体地点在哪里,有的则是争论这首诗本身的含义。因为第二句中有一个欲断魂,就有人提出:断魂是一种酒的名字,而不是写作者当时的情感状态。

还有一些人,则对这首诗的创作水平提出了疑问。比如明代大诗人、诗评家谢榛就认为:这首诗写得不好,气格不高。同时,他还认为这首诗的废话太多、太啰嗦。

当然,谢榛并不是第一个质疑这首诗的人。早在他之前,其实就已经有人提出《清明》这首诗的行文很啰嗦了。

第一句的开头清明二字,在标题已经叫清明的情况下,再写清明就重复了。一首绝句拢共就28个字,头两个字就浪费掉了,这种说法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接着,质疑的人又指出:行人已经说明人在路上了,那么为什么在第二句的开头还要写一个路上呢?

同理,在第三句里,既然已经问出了酒家何处有?何故还要废话借问呢?第四句遥指杏花村,还规定让牧童来指,更加没有必要了。

因为在中国诗词里面,诗的意象越模糊,意境就越宽广。于是,一些批评者就把这首诗给删改成了:

时节雨纷纷,行人欲断魂。

酒家何处有,遥指杏花村。

这么一看,这首诗的确是非常地紧凑。同时,谢榛还提到了另外一首《清明》改诗,直接是将《清明》的后两句改为酒家何处是,江上杏花村。

然后,他又亲自挽着袖子下场,改成了:日斜人策马,酒肆杏花西。完了谢榛还补充了一句:这个叫不问自答,情景自现。言下之意,颇为自得。

但是,读惯了《千家诗》的小朋友们纷纷表示,你写的我们根本看不懂,我们还是喜欢原来的那一首《清明》。

二、《清明》不像是唐诗

关于清明这首诗的作者,其实已经有很多人研究过了。得出的结论是,这首诗没有被收录进杜牧自己的《樊川集》中,而且在《全唐诗》里也找不到它的遗迹。

八十年代的时候,有学者发表文章说,这首《清明》事实上最早见于挂名刘克庄的一本《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但是它并非刘克庄之作,而是一个南宋福建书商弄出来的。

学者再往上溯源,就发现了它真正的出处,是一本叫《锦绣万花谷》的类书。最开始是没有作者名字的,后来它被福建书商加上了杜牧的名字。

然后,又被收进了谢枋得的《重订千家诗》。因为这本诗集是蒙童读物,所以在民间影响力特别大,在宋朝以后的传播非常广,于是就走红了。

《清明》的诗风,表达方式完全不像是杜牧的风格,更像是白居易的作品。明代的谢榛认为它气格不高,也是实话。

但是,诗歌的审美是多样化的。尤其是在民间,对于诗歌的审美,并不会按照文人的那一套理论来判断。普通人只会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评价一首诗。

古代文学理论中的气,大概是曹丕所讲的那类气,以及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讲的风骨。这就是一首诗所反映出来的,诗人本身的格调。

诗歌意象折射出来的,是一种精神力量。风骨就是刘勰所推崇的建安风骨,那是一种洒脱豪迈,象罡风一般的气韵。

谢榛认为诗必定要有这种感觉,所以他才弄出了一个日斜人策马,非要无中生有地给《清明》这首诗安上一派英雄气概。但是,他改写的这个诗,明显有些强行拼凑的感觉。

但是,事实上这种阳刚的诗学的审美,的确是汉唐时代才有的,和《清明》这首诗本身所追求的细腻的个人情感,完全是两种东西

所以,不能说《清明》这首诗写得不好,只是当中没有谢榛喜欢的那种东西罢了。至于明朝人嫌弃《清明》写得啰嗦,也是有原因的。

明代的文人写诗不太行,但是诗学理论却很发达。他们在研究前人诗歌之后,总结出来了一套写作方法,对于行文重复杂沓的容忍度极低。

白居易写的《赋得古原草送别》,里面第五、六句的古道、荒城也因为合掌被骂成诗家大忌。何况是《清明》诗这种,四句诗中每一句都有啰嗦的用词呢!

不过,这些严格的理论,基本上是明代以后形成的。对于艺术创作而言,理论并不是不能够被打破的金科玉律。

明代文人很喜欢改前代的诗,所以改《清明》自然也就不在话下。而且,他们还改过诗仙李白的《静夜思》、《将近酒》等等,以及一些别的唐宋诗词。

有一些诗词改了,也就被后世接受了,但是个别诗人对《清明》的这种改动,最终还是没能和后世的读者达成共识。大家喜欢的,依然还是原来那一首署名杜牧的《清明》。

结语

明代的诗人和学者认为《清明》这首诗写得不好,主要还是因为在他们心里已经有了一个好诗的标准,他们把这个标准强行加到了前人的诗上面。

谢榛以气格的高低来判断一首诗的优劣,他认为写得好的诗,就应该是像唐诗一样格局宏大,气象万千。非要有横刀立马,扬威天下的豪迈的气格,才能算得上好诗。

但是,《清明》这首诗中所表现出来的,只是个人的小苦闷和小烦恼而已。这些东西在谢榛看来,显然是微不足道的。

至于还有人所说的,《清明》这首诗存在用语重复,叠床架屋的问题,其实在民歌类的诗词与《诗经》里面,这些根本就不是问题。

所以,不是《清明》这首诗写得不好,而是它不符合这些人的审美罢了。同时,这些人还在用后世的审美标准,去审查前人的作品。

《清明》这首诗经过《千家诗》的传播之后,拥有了极广泛的群众基础。读惯了它的人,再来看明代理论家的修改,反而觉得可笑了。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