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钢琴师观后感(海上钢琴师观后感英文)真没想到
事隔将近20年,在大屏幕上重温《海上钢琴师》,如见老友一般,看到一些熟悉的段落,不禁哈哈大笑起来没错,就是那号称发明爵士乐的莫顿(Clarence Williams III饰)出场的一段对决
事隔将近20年,在大屏幕上重温《海上钢琴师》,如见老友一般,看到一些熟悉的段落,不禁哈哈大笑起来没错,就是那号称发明爵士乐的莫顿(Clarence Williams III饰)出场的一段对决的那个晚上,他高大的身躯在玻璃窗上的投影,俨然一只金刚,把那些头等舱里的达官显贵、名媛贵妇震得一愣一愣的,像看大神一样地屏息看着他。
这个自命不凡的音乐家,在挑战1900(Tim Roth饰)之前,不但专门派了两个小跟班上船下战书,还在上船之前,煞有介事地对一帮媒体记者夸下了海口,完全没有把1900放在眼里但他毕竟是从新奥尔良红灯区里长大的音乐家,虽然脱口说了一句法语,喝酒的风度和牙齿上镶嵌的那颗闪亮钻石,还是散发出了下里巴人的俗气。
和莫顿比起来,1900简直就是不食人间烟火的音乐之神了不用刻意展现什么,举手投足之间,他就自然散发出了高贵优雅的气质,其气场不是对抗性地盖住莫顿,而是直接穿透了他可以说,两人一出场,就已经分出了高下接下来三个回合的演奏对决,无疑是最精彩、也是最让人难以忘记的段落。
整个过程的表现采用了先抑后扬、一波三折的手法,煽情意味相当浓郁第一回合,莫顿一上场就来了一段丝滑流畅的即兴演奏,1900对之以《平安夜》的简单变奏,让大家大失所望第二回合,莫顿充分展现出了自己的爵士底蕴,1900完全听懂了它,一曲终了泪流满面。
这是知音的境界,莫顿完全没有接收到如此微妙的信息也难怪,声名远播的他恐怕根本不需要什么知音,一心只想着输赢,自然也无法体会1900重复弹出这首曲子的善意,结果就是他在第三回合自取其辱了这是莫顿自找的,不是吗?谁让他在第二回合后,对1900说出那么粗鄙的话,还自以为是地以为一段和弦炫技就是钢琴演奏的最高境界了。
被激怒了的1900,当然要用同样的方式宣泄自己的愤怒音乐和画面结合得非常完美只见他那超级和弦弹奏狂飙中一双手变成了两双手,流淌出来的音符让满座皆惊一个贵妇的假发掉了而不知,一个绅士听得不由张开了嘴,叼着的雪茄烟掉在裤裆上,曲终后好一会儿才发现裤子烧着了。



托纳多雷用如此夸张的戏剧性手法来表现1900的魅力,确实让人过目难忘;但是且慢,爵士乐手的修养就真如此不堪吗?在上世纪初爵士乐兴起的年代,黑人乐手真的这么张狂?这是一个很大的问号毕竟,在上世纪初的爵士乐时代,当处于社会底层的黑人引领起爵士风潮,以它那层次丰富的感性色彩和即兴演奏的挑逗性,让大西洋另一边的红男绿女着魔的时候,不少白人音乐家正为古典音乐过往的风光不再而暗自神伤。
电影对莫顿脸谱化式的形象丑化,并通过1900的嘴说出“去他妈的爵士乐”,看起来倒像是出了问题的老欧洲面对崛起中的新美国时,拿爵士乐当靶子,宣泄一种隐晦不明的失落情绪有个细节值得注意吹小号的麦克斯申请上船从事表演工作,面试官问他的特长,他拿出小号到外面来了一段即兴演奏,引来很多人的围观。
当被问到吹的是什么时,他说不知道,还是面试官点出了关键,“那是爵士!”因为爵士乐,麦克斯才上了船电影里那些渴望开创新生活的欧洲移民们,在看到自由女神像时,那股子兴奋劲儿从哪里来的?如果在1900长大的过程中,欧洲没有从文明的中心变成人间的地狱,成为孕育出法西斯和纳粹主义的温床,大西洋上驶往美国的客轮也不会这么拥挤。
电影中有个镜头一闪而过,其实蛮有深意在1900生活的船舱里,贴满了他和各路名人的合影,导演唯独给了他和弗洛伊德、托马斯.曼、以及爱因斯坦合影的特写镜头弗洛伊德的寓意后面会说,托马斯.曼和爱因斯坦为了躲避欧洲恶化的局势,都选择了前往美国避难。
也难为了作曲家埃尼奥.莫里康内(Ennio Morricone),为了这个假想出来的黑人爵士乐手对决白人音乐家场景,跟周伯通似的,一个人左右手互搏,硬是创作出了两种看似对立的曲调有一段爵士乐的创作还要归功于意大利爵士钢琴家阿米迪欧.托马西(Amedeo Tommasi)。

一生都在船上的1900可说阅人无数,以至于他能从这些过客的行为举止和神态中,合理想象出ta们的故事,并据此即兴赋曲来表现这就是他的世界虽然他不断地神游到世界各地,可以逼真地说出这些地方的特色,但一切都只是发生在他的头脑里。
因为从小就在船上长大,他对海洋的脾气可说完全适应一段暴风雨中即兴畅弹钢琴的戏码,浪漫无比地展现了他海洋之子的气质他的胸怀看来也像大海一样宽广,在等级划分明显的客轮上,无论是在头等舱金碧辉煌的歌舞厅,还是在三等舱拥挤恶臭的船舱里,他都能随心自如的演奏。
但偏偏这么一个音乐奇才,在面对自己心仪的姑娘时,无法自如地表达自己

仔细聆听的话,会发现1900的演奏虽然也是即兴,但他弹奏出的音符和旋律过于清澈透明,古典风格浓郁,缺乏一种“肉感”,而这正是他身体无法抵达的“大陆”才有的东西阿多诺(Theodor Adorno)曾经说过,伟大艺术的创造者并非半神般的存在,而是易于犯错的人,通常都有些神经质和受损的人格。
这样来说1900的话,显得很不厚道,不过他确实看起来有些无法突破的心理屏障很容易把这种心理障碍归咎于1900成长过程中母亲的缺位他的养父甚至在他小时候问起母亲时,就给他灌输了错误的概念,说她是赛马不过,拿现实的心理分析尺度来衡量和推敲这个梦幻般的人物实在是很没意思。
导演托纳多雷曾经说过,这部电影是一个寓言;我倒觉得把它看作是一个成人童话更好,因为没有一个音乐家真能像1900那样,看到一个美丽女子的摇曳身影,就能立刻轻松地即兴创作出一首新的曲子电影配乐的作曲家莫里康内在被问及一首曲子到底怎么开始时,也坦承灵感不会从天而降,还要“埋头苦干”。
对1900来说,大西洋上的这艘弗吉尼亚人号客轮就是一个巨大的摇篮,就像片头里他小时候躺在里面的那个摇篮一样,尽管外部的世界疾风暴雨、波涛汹涌,他在里面却能自得其乐,很舒适、很安全他临别时对麦克斯(Pruitt Taylor Vince 饰)说,一架钢琴88个有限的键盘为他提供了无限的创作可能,干嘛要到陆地上,面对无限扩张的纽约大都会和让人无所适从的n种选择?。

在巴里科的原著中,有一段1900的独白,说出了他不下船的真正原因,“为了拯救自己,我要离开我的生命……欲望正在撕裂我的灵魂我本来可以体验它们,但我没能去体验所以,我对它们施了个魔法”1900自创的离欲魔法非常奇特,他用它一一断绝了自己对爱情、名利、亲情、友情等人的正常欲望,到最后人间对他来说也就不再值得眷恋了。
这是理解1900最后坚持不下船的最关键之处原著通过一段很长的独白来表达,电影的呈现却不是那么透明,结果给1900平添了一层朦胧的神秘感当1900和麦克斯拥抱告别的时候,镜头视角突然降低,变成了从两人脚下向上看的仰角,光线从破损的甲板上进来,打到了两个人的头上。
我看到这个视角变化的时候,觉得非常奇怪,什么鬼,好像一个看不见的精灵小人抬头看两人一样虽然有些突兀,但这个幽灵般的主观性视角想表达的其实就是原著中所说的魔法为什么是一个小孩向上看的仰角?因为1900就是一个赤子,他选择不下船,就是要永久地保留自己的那颗海洋赤子之心。
再来看看电影中没有出现的这段原著中的告白:“我的朋友,这不叫发疯,这叫命中注定,都是修炼而来的,不幸在我面前束手就缚我的人生被我从欲望中抽取了出来如果你追溯我的人生脚步,你可以找出一个又一个中了魔法的、定格的、静止的事物,以记录这场诡异旅程的路线。
如果不是你,我绝不告诉任何人”老友麦克斯到最后似乎看清楚了这一点在他种种试图让1900登陆的努力都失败之后,他不再坚持,打算离开1900当他在楼梯上的时候,1900叫住了他,对了他说了最后一个关于左右手的笑话。
托纳多雷在处理这段场景的时候,让麦克斯处于梯子的上位,回头看处于舱底的1900听了1900的笑话,他破涕而笑,1900立刻抓住了他这个反应,说出了让人吃惊的真相,麦克斯其实并没有真正悲痛欲绝,虽然看起来他确实用了心,想尽了一切办法想让1900下船。
其实,他还有另外一个选择,一个也许能真正让1900下船的选择可惜,他的心力还没到那层境界有些影片之所以成为经典,就在于它们所表现的东西已经一去不复返流逝的岁月给这些老东西抹上一层朦胧的光晕后,让它们平添了几丝风韵和美感。


很容易想像出麦克斯后半生的基调。他将在对1900地一遍遍追忆中度过余生,可能还会偶尔吹一吹1900留下的曲子,但再也无人能和他琴瑟共鸣。他哪里知道,此曲只应天上才有。举报/反馈
- 标签:
- 编辑:李松一
- 相关文章
-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海上钢琴师观后感英文)不看后悔
核心概述:一位从小生活在船上的天才钢琴师,因为害怕陆地上的复杂生活,最终选择跟随那艘老船一起离开人世。…
-
春天的故事作文(春天的故事作文400字)怎么可以错过
第八届四川省中小学学生作文大赛、第二届大学生征文大赛启动_新浪网
- 春天的故事作文(春天的故事作文400字)硬核推荐
- 多愁善感什么意思?(多愁善感什么意思?放内心深处留着最美好的回忆吧!!!)一篇读懂
- 初三作文(初三作文成长类高分素材)真没想到
- 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体现的是情感的什么功能)干货满满
- 三国名言(三国名言大丈夫)奔走相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