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散文童话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洛阳师范学院学报属于什么级别)万万没想到

本类文章,在对文本内容进行解读之外,部分学者还深挖了该章节作为首篇首章在《论语》全文中所占的地位意义,另一部分学者则从思想境界等角度对该章进行了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洛阳师范学院学报属于什么级别)万万没想到

 

(五)宗旨境界篇

本类文章,在对文本内容进行解读之外,部分学者还深挖了该章节作为首篇首章在《论语》全文中所占的地位意义,另一部分学者则从思想境界等角度对该章进行了深入解读和提高方传念[1]综述了“学而时习之”的“方法说”“态度说”“境界说”三解。

张国生[2]执“治学三境界说”:第一境界包括读书、练习、复习、实习,甚至社会实践,这是治学的基础,初级阶段;第二境界是与志同道合者讲谈、研讨、论辩,从而加深造诣,使学问提升到高级阶段,提升方法即同“友”“朋”讲谈、研讨和论辩,互相启发促进,于是学问、思想渐渐进入新的境界。

最难达到的是第三境界,学问有相当造诣之后却不被赏识和重用,而不因此怨恨,仍安贫乐道,孜孜以求,实际上说的是才与德、治学与修身的关系,以治学和修身的结合为最高境界王青寅[3]持“三境界”说的常规解读方习文[4]进行了常规解读,认为三句话谈的是如何树立一种人生姿态。

认为三句核心在“乐”字:读书之乐、生活方式之乐、内在精神之乐、天下为己任之乐陈晓强[5]认为《论语》首篇首章《学而》中的三句话次第分明、联系紧密从文本的角度看,《学而》居于《论语》首章首篇,蕴含着先秦至两汉学者的文本共识;从思想的角度看,《学而》谈“学”谈“行”,学行结合,反映出孔子勤奋求学、艰难行道的一生,凸现出孔子生命的力度和人格的魅力。

因此,将《学而》置于《论语》首章首篇有深意可寻程二行和杜建锋[6]认为历代旧注旧疏皆不免隔靴搔痒解此章为:孔门为学以养成君子为职志,以友朋讲论切磋为砥励君子人格之不二法门,且于讲论切磋之际,不以人不知解而怨愤,则为“君子”。

其事良难,故孔子尤重之,从而编纂者将之置于首篇首章谭容培和匡代军[7]认为《学而》章美学内涵丰富,既标示出了儒家审美的情感取向,又标注出了儒家理想的审美人格王艳霞[8]从哲学的角度理解《论语》教育思想的中心涵义为:让人了解自己,满足自己,完成自己。

曾海军[9]认为《论语》文本中的“学”涉及多种不同的情感体验,与“学而时习之”所表达的“悦”体验相关联,文本中的“学”与“悦”、“学”与“恐”以及“学”与“忧”等三种不同的情感体验共同呈现出“学”这一经典叙事在《论语》文本中更为丰富的情感景象。

戴大明[10]认为《论语·学而篇》的编排具有内在的逻辑即全篇可分为四部分,每部分有四章,是根据春、夏、秋、冬的四时顺序进行编排的春部讲“学”,暗示孔学即“仁”学,并且指出了治仁学的基本方法;夏部讲“习”,本着“礼”的要求,具体列举了“时习”之道;秋部讲“义”,阐释了以什么原则对待孔子方为适当;冬部讲“智”,启迪人们如何认知孔子。

这种内在逻辑体现了编者遵从的是“与四时合其序”的中国哲学主张王永年[11]经分析得出:《学而》首篇所蕴含的意义,都是“君子之道”、“行之所在”、“行之所据”、“行之所止”、“行之所径”所涉及的重要思想因而,我们有足够理由把它看作“君子之道”的总纲,并予以深刻理解,这是阅读研究《论语》必须要关注的问题。

陈贇[12]进行了常规分析,认为《论语》以“学而时习之”开端,导向的是人的自修之道而不止于自修之路,而是在自修的基础上探寻对天命的归顺、因应之路由此得出《论语》的开端实际上构成了:从“学而时习之”到“有朋自远方来”,最终到“人不知而不愠”层层上达的阶梯,它体现了作为中国文化精神肉身化表达的孔子下学而上达的踪迹,包含了深邃的哲思。

陈军[13]~ [15]认为学是“学习”,侧重觉悟;习,是“练习”,凸显“行”;“有朋自远方来”朋友对话基于自我的“学”“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个“说”,即是自我陶醉、自我满足、自我欣赏;“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核心意义是学友关系的建立。

“朋”,同门,同学,即学友;自“远方”,克服种种困难;“来”,行为趋向,寻求共同话语;“乐”,同心同德,互为启发,心生快感“学而”三句话,全面揭示了教学的灵性既可并列看,如从学习者各因素的关系上看,学、交友、人不知而不愠是相互独立又相互作用的。

可递进地看,就一个人的成长过程而言,总是从“学”起步,由“学”而交“友”,再逐步成长为君子还可因果地看,即三句话互为因果关系,彼此构成成长的要素与条件陈祥龙[16]认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具有丰富的内涵,“学”、“时”与“说”具有多重意蕴和内在联系。

在我国古代的诠释传统中,作为教育基础的“学”具有学文与学道的双重内涵,彰显出对文化知识和做人之道的重视作为教育智慧的“时”有时时与适时的不同解读,反映了教育过程中对顺序性和阶段性原则的遵循,并在“学”与“说”之间起到了中轴作用。

在“学”与“时”的融通中,作为教育目的的“说”指向了个体的内在澄明和外在超越,进而达到教育的乐境这些阐释启示当前教育要改变对“学”的单向理解,发挥“时”的教育智慧,最终达到“说”的教育目的李鑫[17]认为“学而时习之”所传达的学习观,即我们每个人必须坚持长期学习、与时俱进的学习,并且将所学的知识应发兴趣用于实践之中,这是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

王玲莉和朱人求[18]认为《学而》一章从生命学习、生命共进、生命超越三个维度讲述人生的义理,叙说生命的喜悦赵清文[19]认为“学”是一种兼具现实性和超越性的活动,它的目标是人的完善,标准是“上达”于天,关键是“自觉悟”;“时习”之“说(悦)”、“朋来”之“乐”、“人不知”之“不愠”在自我超越的“学”中有机统一起来;“时习”之“说(悦)”和“朋来”之“乐”,旨在从积极的方面阐明“学”的乐趣;而“人不知而不愠”,则试图从消极的方面来避免人们在“学”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懈怠情绪。

在“学为君子”的宗旨之下,“君子”成为一种可以自我塑造的身份刘艳侠[20]认为“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是学而有得的内在欣悦;而“有朋自远方来”,是切磋琢磨的同在修德之门的外在喜乐;以至于在学之路上渐行渐远渐高寒的“人不知”之境,随之而来是中正平和的“不愠”之气象。

在“不愠”之中抽象的君子被赋形陈高华[21]解“学”为“觉”,认为“学”“习”之“悦”,最根本在于这种“切己的自得”,在于人自身的生长,但同时也不排斥同道间“如切如磋”之“乐”林元彪[22]认为“学而时习之”指明“学必力行”的方法总纲,“有朋自远方来”提出以“友善士”作为外部手段,“人不知而不愠”则强调树立“为己”的根本修习目的。

余塔山[23]推断学是学术成就,指学者在前人基础上取得的个人学术成就;时,指时代、当时,引申为社会;习,指使用、相因,而不是温习故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全句解释为:学者取得了学术成就,受到贵族们的重视,使他的学术成就成为当时社会相因而行的准则,造福天下。

学者得到这种际遇,真是衷心喜悦啊!赵子贤[24]认为“学”首先应是学“文”,是为了将这些知识“内化”,这是人生拥有快乐的前提与根源朋友是要一起进行生命提升的人;“人不知而不愠”是“学”的最高境界,只有“学”到了非同寻常的地步,才会出现“人不知而不愠”的状态。

又解释三者之间的关系为:“学而时习之”让人的生存状态超越当下,为“有朋自远方来”提供了可能性,“人不知而不愠”则为“学”呈现出更为高深的境界臧宏[25]认为“学”是《大学》所说“大学之道”的“大学”,其根本任务和终极目的是“明明德”“知天命”,即对生命本体的“觉悟”。

要使这个“觉悟”由“立志”变为现实,就要不断地反省,警惕自己时时不犯错误即“习”的功夫,与“天道”合一,才会有“悦”即发自内心的喜悦,才是永恒的快乐,“习”字体现了“人道”与“天道”的合一、“入世”与“出世”的合一。

正是这种出世精神,才使夫子获得了真正的、永恒的快乐陈洪杏[26]解“学”为“觉”,认为对“学”“效”“觉”“学文”四者之间关系的研琢,乃是窥知孔子之“学”之微旨的要径所在林采凤[27]记录了课堂交流中所讲“学而时习之”中“学”的知行二义:其一:学者,觉也;学有觉悟的意思,觉是“知”的法门;其二:学者,效也,学有效法的意思,效是“行”的功夫。

张玥[28]认为《学而》章点明了学习的方法以及学习的目的学习知识一定要经常去实践,在实践中检验自己获得知识的真伪;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要不断地复习前面学过的知识所以,学习的方法就是不断地重复与实践而学习的目的就是,在获得快乐的同时,还要使自己可以在社会上立足,能够赡养父母,侍奉君王,成就朋友。

周卫勇[29]认为《论语》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开篇,本身即是先秦儒家意义之学的生动表达,同时蕴含着先秦儒家教化哲学深刻的义理与精神认为“学”既是指先秦儒家的意义之学,也是指孔门学者之“所学”,同时又兼有动词意义上“学”之“感通”之义即强调“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

学者真正“觉”自身之固有,必落实在“习”上,通过“习”来实现并认为“时”字将诸家解释结合在一起理解,一方面有因应天时之义,另一方面因其契合日用、贴近生活、切于己身,则习之为义,更有一种平易、生动且充满生机与生命韵律的感觉,更符合先秦儒家意义之学的义理与精神。

“说(悦)”可以理解为“心满意足”之义,即《大学》之“自慊”,所传达的是一种意义与价值的体验,这种体验可以是“悦”,但未必一定是“乐”朱仁标[30]认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意思就是对学得的知识要按时并时常去温习和练习,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温故而知新。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意思是有朋友从很远的地方来,不也是很快乐的么?“朋”既可指年龄相近的同学,也可指虽年龄、背景等差异,但有着共同目标、志向的师长和朋友当来自不同地方的师生之间互相切磋探讨,在平等尊重的基础上友善地批评指正、激励共勉时,学生的学习效率的提升会更加显著。

时金科[31]分析《论语》《左传》中所有“说”字使用差别,认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深刻意义是:学而行之才是真正的学习周浩翔[32]认为“学”之一事乃孔门家法,儒家之学作为成德之教,首重为学,“时习而悦”是君子成己之象,“有朋自远方来而乐”是君子成人之象,成己、成人皆所以穷理以尽性。

“人不知而不愠”,乃所以为君子之道,而君子之道,贵在知命白立强[33]认为“学而时习”之“说(悦)”内含着深刻的道体意蕴:“学”、“习”分别意味着悟道、行道;行道之中自然生成超然物外的“悦感”体验“学而时习之”以立足当下的生命实践方式搭建起了通向生命愉悦的路径,三者前后相继的逻辑关系蕴含着宇宙法则之基于物质世界而又超脱于此的道法律令。

此中内含的立身行道、自得其乐的道体法则对于当代社会具有启示意义陈兵[34]从字源学出发,认为“学”“习”隐蔽的生存事实是:“学”是教和学的合一,不仅涵盖学、觉、效等现实性层面,还具有教学相长、一以贯之等具体特征;“习”蕴含习养、习与性成、修身等义,体现着修身养性和积习成俗的功能。

具体观之,孔子学以修己,因礼乐之道自成生活习俗,在全幅生命活动中贯彻始终,从而垂教后世刘兴[35]认为此章的主旨在一个“乐”字,认为人生在世,要有好心态,就待人接物而言,首先要善于修养自身,这主要靠学习;其次要善于交友,“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再次,不要把功名利禄看得太重。

唐根希[36]认为“学”“君子”,是人的天性,是值得追求的人生“学”作为觉悟,是觉悟于先王之道和心性之善;“时习之”表明了“学”的在世性和实践性“悦”源于“习”,是生命力的源泉和生命本能的冲动;随着“习”的本能皈依于“学”的觉悟,“学”就“不亦说乎”了。

“学”因为“悦”而成为生命的本质存在,是人的生命灵性即自主、自觉、自我意识的表征“学”是为了造就以仁为己任的君子,因而是一场深刻的政治启蒙和思想革命

参考文献 [1]方传念.“学而时习之”三解[J].现代语文,2003,(19):21.[2]张国生.孔子的“治学三境界”——《论语》“学而时习之”章备课指要[J].中学语文教学,2003,(07):32-34.

[3]王青寅.学习的三个境界——读《论语·学而》篇第一则后有思[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3,(11):119.[4]方习文.《论语·学而》俗解[J].名作欣赏,2000,(06):101-102.

[5]陈晓强.《论语》“学而”章辨义[J].甘肃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2):52-55.[6]程二行,杜建锋.“学而”章义探微——兼论孔门为学与交友之关系[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3):363-371+420.

[7]谭容培,匡代军.《论语·学而第一》首章的美学解读[J].中国文学研究,2005,(04):19-22.[8]王艳霞.从教育视角看《论语》学而篇[J].煤炭高等教育,2007,(01):97-99.

[9]曾海军.为学三情:《论语》中“学”的情感体验探析[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2):25-31.[10]戴大明.《论语·学而篇》的内在逻辑[C].第二届世界儒学大会学术论文集.第二届世界儒学大会学术论文集.中国艺术研究院,2009:463-466.

[11]王永年.《学而》首章衍义——“君子之道”总纲论[J].东南学术,2011,(04):150-159.[12]陈贇.“学而时习之”与《论语》的开端[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4(03):102-110+155.

[13]陈军. 卓越的理念——"学而"纂义(上)[J]. 语文教学通讯, 2013, 000(005):24-25.[14]陈军. 养正的对话——"学而"纂义(中)[J]. 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 2013, 000(006):P.18-19.

[15]陈军. 翻升的境界——"学而"纂义(下)[J]. 语文教学通讯:初中(B), 2013(9):21-22.[16]陈祥龙.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教育意蕴[J].大学教育科学,2013,(04):98-102.

[17]李鑫.从“学而时习之”谈学习型党员干部[J].现代交际,2013,(02):73+72.[18]王玲莉,朱人求.《论语》对生命喜悦的叙说——以《论语·学而》首章为中心[J].江西师范大[19]赵清文.自我超越的“学为君子”之道——《论语》“学而时习之”章析义[J].孔子研究,2014,(03):99-105.

[20]刘艳侠.“学”的内求与外发——从《论语》首章看儒家教育要义[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5,14(01):24-27.[21]陈高华.学而为人——《论语·学而》的教育意蕴[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5,14(01):10-13+18.

[22]林元彪.《论语》孔子“学”之内涵[J].孔子研究,2015,(03):75-81.[23]余塔山.“学而时习之”新解[J].文史杂志,2015,(03):93.[24]赵子贤.从“学”的维度透视《论语·学而篇》第一章[J].吕梁学院学报,2015,5(01):25-28.

[25]臧宏.说《论语》中的“学”[J].学术界,2016,(03):142-156.[26]陈洪杏.“学”之“觉”义探微——“学而时习之”之“学”义旨辨略[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6,(05):112-118.

[27]林采凤.台湾地区林明进老师《论语·学而》教学叙事[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6,(10):18-19.[28]张玥.《论语·学而》篇德育思想初探[J].名作欣赏,2016,(36):28-29.

[29]周卫勇.意义的体验、兴发与先秦儒家教化哲学——兼析《论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J].教育学报,2016,12(06):111-117.[30]朱仁标.从《论语·学而》看阅读教学[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7,(10):57-59.

[31]时金科.《论语》中“说”字本义论析——以《左传》中“说”的用法倒推[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5(06):48-52.[32]周浩翔.穷理尽性以至于命:《论语》“学而”章与君子之道[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45(01):64-69.

[33]白立强.“学”、“习”之“说”的道体意蕴及其当代价值[C].首届“中华传统文化与华夏文明探源”国际论坛论文集.首届“中华传统文化与华夏文明探源”国际论坛论文集.中国实学研究会,2018:237-246.

[34]陈兵.释“学而时习之”的修己意蕴——从“学”与“习”的字源学出发[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9,38(12):85-91.[35]刘兴.《论语·学而篇》讲解(一)[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9,40(01):129-139.

[36]唐根希.学而君子——《论语》开篇及“其为人也孝弟”章释义[J].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36(05):17-23+30.

总 序(一)“学而会讲”大事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者,《论语》之首章,开宗明义也不明《学而》,无以读《论语》然此三十字之精义若何,学人二千年争论未休也。

庚子四月,雅言开启《论语·学而》章之学习春夏讲读,先生命弟子会讲《学而》章,各发其论,深入解读,历半年有余其间由弟子发论,先生评点,凡72场有从字源切入释其深义者,有从四书精义贯通以经解经者,有结合自身经历以明学习之道者,更有弟子寻遍古今书籍与时人讲座,以考诸家观点者。

解读宏富,评点精深又有众弟子担任编修,汇总“学而会讲”所涉古今注疏以及弟子阐述之观点,详加考订,梳理成文,名曰《历代学而章注疏提要》目前由弟子再加精修,务使严谨,不日将公开发布成果,以飨学人九月综述 ,先生命弟子穷尽《学而》章学术文献。

由弟子遍寻知网论文 ,将众学者观点归类整理,综述成文,名曰《知网上的〈学而〉——1936至2020》,以填补相关研究之空白十月正读,先生将于孔子圣诞(推导之日)与黄侃先生祭辰,正读《学而》章,至此,学而之传承经义将昭明于天下也。

(二)知网与《学而》知网者,中国学术研究必查之总数据库也汇集历年中国学术文献、部分外文文献、学位论文、报纸、会议、年鉴、工具书等各类学术研究成果和资源弟子搜索关键词“学而”,穷尽知网所收录的相关研究成果、国内相关文献300余篇,采录146篇。

时间跨度从1936至2020,历85年,文献字数过百万纵观所得文献,对于“学而”章的解读思路、角度多样学者们主要从文本解读、意义扩展、思想高度探究等角度对其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方法包括查询分析古人注解、综合其他科学哲学进行理解等,或对《论语》文本进行语言学、文本结构等方面的分析,或对夫子的抱负、心态进行揣摩,都给出了自己观点与结论。

本文对诸文献进行了分类综述,雅言正音公众号将分七天连载,读之可鸟瞰我国学术界对《学而》章的研究全貌---END---—文中图片来自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作者删除往期精彩回顾学而会讲•知道 || 知网上的《学而》1936至2020 一。

学而会讲•知道 || 知网上的《学而》1936至2020 二学而会讲•知道 || 知网上的《学而》1936至2020 三学而会讲•知道 || 知网上的《学而》1936至2020 四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