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散文童话

我知道的风俗(我知道的风俗普通话300字)居然可以这样

应劭的《风俗通义》以“辩风正俗”为宗旨,着眼于当时的社会现实生活,客观记录了汉代的各种风俗事象,尤其是对汉代的流行时尚、鬼神信仰、祖先崇拜、祭祀

我知道的风俗(我知道的风俗普通话300字)居然可以这样

 

应劭的《风俗通义》以“辩风正俗”为宗旨,着眼于当时的社会现实生活,客观记录了汉代的各种风俗事象,尤其是对汉代的流行时尚、鬼神信仰、祖先崇拜、祭祀仪礼、生活禁忌、岁时节日、人生礼仪、民众知识、歌谣谚语、民间游艺、少数民族等方面的风俗多有记载,为我们了解和研究汉代社会风俗提供了丰富而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值得注意的是,《风俗通义》在对所记时俗进行原察辨正之时,大量征引两汉及先秦的文献典籍,因而保存了诸多历史风俗文献资料。可以说,《风俗通义》是和史俗的集大成者。

祭祀习俗“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汉代社会非常重视祭祀仪礼,以祭祀弭灾,消除狂风、暴雨、干旱、山崩、地震、瘟疫等自然灾害和战争、盗贼、等人为灾害;又以祭祀求福应劭从正“国之典礼”的高度,在《风俗通义》的《祀典》、《山泽》等篇中对汉代祭祀的对象、规格和相关知识作了集中记叙。

他在本篇小序中引用《春秋国语》所言以说明祭祀的对象和标准,“凡褅、郊、宗、祖、报,此五者国之典礼”同时,祭祀仪礼又有不同的规格,由此可以看出汉代祭祀风俗之盛

应劭记叙的祭祀对象与汉代农业社会密切相关,主要为农业和山川之神,不仅详细记述了祭祀目的、祭祀方式、祭祀时间,还对所祭神灵作了追根溯源的说明先农,是古代传说中最先教会民众耕种的农神应劭认为后稷为先农之神,汉代祭祀先农的活动是一项国家大典,规格很高,天子及重要官员都要参加。

耕种之前祭祀先农的盛典,不仅表明汉代统治者对农耕的高度重视,更重要的是在酬神的同时祈求来年丰收

稷神,是汉代的五谷之神应劭以《孝经》之说解释道:“稷者,五谷之长五谷众多,不可遍祭,故立稷而祭之”他对祭祀稷神的要求作了说明,“癸未日祠稷于西南”,而且“祭稷谷,不得以稷米祭,稷反自食也”他还追溯了稷神的演变情况,商代之前祭祀的是“能殖百谷蔬果,故立以为稷正”的烈山氏之子柱,而至商代改柱为弃,“周弃亦以为稷,自商以来祀之”。

四渎,指发源于西而注乎东的江、河、淮、济四种水流应劭在《山泽》篇记载,汉代为江、河、淮、济四渎分别在广陵江都、河南荥阳、平氏、东郡临邑四县立庙以祭祀,“礼祠与五岳同”汉代祭祀四渎,不仅是为了祈求它们不要降灾为害,更是为了求得它们给予更多的生活所需的财物。

送德也应劭还记录了当时雄鸡演变为辟邪神物的习俗,春日杀狗磔禳,为汉代流行习俗春日万物复苏,杀狗坨瘟是为了辟除最后的阴气以保证万物生长此时磔禳还是一种祭祀方式至秦德公时,“始杀狗磔邑四门,以御蛊灾”及至应劭所处时代,狗及狗血等己被作为辟邪之物在民间普遍运用。

灶神,是汉代普遍祭祀的神灵纠正《礼器记》“老妇之祭”的说法,并以南阳阴子方及其后代为例,说明汉代民间“常以腊日祀灶以黄羊”司命即文昌星,在汉代民间祭祀中颇受重视这种祭祀活动与汉代社会读书致仕的风气密切相关。

民间禁忌禁忌是社会风俗的一个重要部分应劭出于“辩风正俗”的目的,对汉代当时的民间禁忌作了客观记录,形成《释忌》篇这些禁忌涉及到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如月令禁忌:“正月长子解浣衣被,令人死亡”;“五月到官,至免不迁”;“五月盖屋,令人头秃”;“五月五日,不得曝床荐席”;“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上朔会客,必斗争”等。

又如天象禁忌:“临日月薄蚀而饮,令人蚀口”;“不救蚀者,出行遇雨”;“雷鸣不得作酱,雷已发声作酱,令人腹内雷鸣”等再如日常生活禁忌:“宅不西益”;“帷帐不可作衣,令人病疠”;“卧枕户砲者,鬼陷其头,令人病颠”等。

又如生子禁忌:“不举并生三子”;“不拘妄生子”;“不举父母同月子”;“不举生鬓须子”;“不宜归生”等这些禁忌的产生与当时的社会条件相适应,真实地反映了民众的信仰心理

丧葬习俗汉代十分重视丧葬礼仪,这与当时人们信奉鬼神密切相关应劭在《风俗通义》中列出《丧祭》篇,记叙汉代丧葬习俗如佚文中对天子、大臣的丧礼规制有这样的记载:“天子新崩,未有定谥,故且称大行皇帝,以别嗣主”;“梓宫者,礼,天子敛以梓器,宫者,存时所居,缘生事亡,因以为名”;“礼,臣有大丧,三年不呼其门”。

对未成年儿童的葬仪也有讲究,这种安葬方式寄托了家长对亡儿的疼爱之情关于墓上植柏树,路头置石虎的丧俗,人们以种柏树、置石虎来驱逐魍象和梗,保护亡故的亲人祭祖时还有敲方相像之俗佚文又载:“凡祭祀先祖,所以求福。

方者,兴旭;相者,所以威厉鬼,驱罔像;方相欲以惊逐鬼魅”祭祀之时先为祖先驱逐厉鬼,以便让祖先享用祭礼汉代上墓地祭祀也有禁忌,新近受刑的人不可以到墓地祭奠亲人遭受刑罚者,身体受到损伤,会引起亡故亲人伤心,故不能上墓。

岁时节日习俗《风俗通义》对汉代的节日习俗进行了记载,并对这些习俗的起源和意义作了说明,为后人提供了珍贵的资料腊日,是汉代的一个重要节日,由先秦年末的祭祀活动演变而来,风俗内容丰富关于“腊”的名称,《风俗通义祀典》引《礼传》云.“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曰大蜡,汉改为腊。

”应劭认为“腊”的意义是猎禽兽以祭祀先祖,并在新旧交接之际,用祭祀来报答受到的功德腊日还有祭灶的内容,应劭引用《汉记》记载南阳阴子方在腊日以黄羊祭灶的事例,说明当时盛行的祭灶风俗

立桃人、垂苇索、画虎以御凶辟邪,是汉代腊日习俗的重要内容神荼郁垒传说到汉代依然保持本意,以其能防御鬼怪而被人推崇,门前挂“苇索”,门上画虎以辟邪的习俗广为流行在应劭看来,桃梗为年终更替之物,会接纳大福;苇茭意味着人丁兴旺,阴阳交替;虎为阳物,能去邪辟恶。

在辞旧迎新之际,人们将这些物品装饰在门上,希望新的一年平安康泰汉代有过夏至节的习俗夏至之时易发瘟疫,人们以为是常在人间作怪的厉鬼游光等八兄弟所致,遂在五彩布帛上写上厉鬼的名字,系于窗户,以免除灾祸端午与夏至时间接近,两节习俗相互吸收融合,端午之俗得以丰富。

此外,《风俗通通义》还记载了上已节揪禊、七夕节鹊桥会、六神日朱砂点灸等节日习俗。

民间歌谣民谣是社会风俗的重要组成部分,活在民众的口耳之中《风俗通义》记载了汉代大量的民间歌谣,其内容与当时的社会现实生活密切相关,既能映射出时代的历史风云,又能体现出当时的人情世故这些民谣也是我们了解汉代社会的重要资料。

服饰习俗应劭在《风俗通义》中对汉代的流行服饰和少数民族服饰习俗作了一些记录,取篇名为《服妖》这是一种珍贵的资料,遗憾的是《服妖》篇已亡佚,目前我们只能从佚文中管窥其貌东汉人时兴穿“木屐”,甚至妇女出嫁也以“木屐”作为陪嫁物品,用五彩丝制作“木屐”表面,还以图案修饰。

佚文又载:“灵帝好胡服、胡帐、胡床,京师皆竞为之”这反映了少数民族文化对汉文化的影响对于汉代妇女的流行装扮,应劭作了难得的记录由梁冀妻子所创的装扮样式被京都妇人接受并效仿,颇为盛行《风俗通义》的其它篇章对服饰习俗也有所体现。

如《四夷》篇佚文载:“胡者,互也,言其被发左梗,言语贽币,事殊互也”“被发左揖”是胡人习俗,与中原地区汉族“束发右揖”之俗显著不同这是对哀牢夷文身份及衣着习俗的记录书中还记录了汉代男子戴冠着巾、女子佩戴耳珠等习俗。

结语应劭以独特而宏阔的风俗视野撰写《风俗通义》,着眼于对东汉社会风俗的实录和评议,反映东汉一代社会风貌,尤其是在考释名物、辨正风俗之时,广征博引,汇集历代风俗文献资料,增强该书的研究性和学术性,因而具有多方面的学术价值。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