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的诗句(菊花的诗句三年级上册)快来看
史正志《菊谱》:“菊草本也,以黄为正,所以概称黄花。”陶渊明《和郭主簿》:“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
黄花就是菊花史正志《菊谱》:“菊草本也,以黄为正,所以概称黄花”菊花虽不能与国色天香的牡丹相媲美,也不能与身价百倍的兰花并论,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亲睐.菊花作为意象在诗词中主要有以下几种象征意义。
隐士的象征——自从被陶潜先生垂青之后,菊花就成了“花之隐者也”陶渊明《和郭主簿》:“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正是体现了他对羡慕幽静安逸生活的向往东篱下悠然采菊的他,以田园诗人和隐逸者的姿态,赋予菊花独特的超凡脱俗的隐者风范,菊花从此便有了隐士的灵性。
斗士的象征——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了“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在其带有明显寓意和倾向性的诗作里,菊花成了饱经沧桑的勇敢坚强的斗士,为民请命,替天行道。
伤感的象征——李清照是宋代女词人,菊花,在她笔下成了抒发情思的对象“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用“瘦”字抒发内心对久别丈夫的感受高洁品格的象征——菊花有代表高洁品格的象征意义.例如唐人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菊花残谢后一般不会凋落花瓣,不会像桃花一样,一片一片掉下来,落英缤纷的故诗人说“堕地良不忍,抱枝宁自枯”故诗人一般都赞赏其凌寒的品格例如:白居易《咏菊》:一夜新霜著瓦轻,芭蕉新折败荷倾。
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菊花枯而不陨是它固有的特性,但在朱淑真笔下:"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这里赋予了菊花倔强的性格和反抗精神咏菊诗歌鉴赏题汇编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菊花元 稹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1)诗中第二句中“遍绕”“日渐”表现了怎样的情景?(2)这首诗寄托诗人怎样的人生追求?【答案】(1)表现作者喜爱、痴迷、流连忘返的情景(2分)(2)寄托了作者对坚贞不屈,独立孤傲个性的欣赏,对高洁隐逸人格的向往和追求。
(2分)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菊李商隐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陶令篱边色,罗含①宅里香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愿泛金鹦鹉②,升君白玉堂③【注】①罗含:语出《晋书•罗含传》:“及致仕还家,阶庭忽兰菊丛生,以为德行之感焉。
”②金鹨鹉:金制的状如鹦鹉螺的酒杯③白玉堂:指豪华的厅堂,喻朝廷1.诗的首联和颔联分别描写了菊花怎样的特点?2.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本题考查分析诗歌意象的能力。
解答本题,首先要审清题干,明确结合前四句逐句进行理解分析首联“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写出了其颜色颔联使用了陶渊明和罗含的典故,结合注释进行理解用典之意,并且抓住“色”“香”体会菊花的特点2.本题考查分析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本诗是一首咏物诗,借物喻人,托物言志所以分析诗人的感情的时候,要结合菊花的特点、诗人对菊花的态度来进行分析前六句都在描绘菊花,前四句写了菊花的色与香,就如同诗人的才德一样;五、六句写菊不畏霜菊而怯日暮七、八句写菊花的愿望,注意“白玉堂”可以理解为朝廷。
据以上理解对诗人的感情进行分析即可1.首联;色美(花色淡紫,花瓣嫩黄,色彩鲜明而和谐)颔联:味香(它有罗含宅中菊的香味)、品高(将菊花的色香同陶潜、罗含等有德行的人联系起来,赋予其高贵的品格)2.借物抒怀。
借菊寄托自己渴望入朝的愿望三、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回答问题菊李商隐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陶令①篱边色,罗含②宅里香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愿泛金鹦鹉③,升君白玉堂④【注释】 ①陶令:指陶渊明,因其主彭泽县做过县令,故称陶令。
②罗含:东晋人,也酷爱菊花③金鹦鹉:金制的状如鹦鹉螺的酒杯④白玉堂:指豪华的厅堂,这里喻指朝廷野菊杨万里未与骚人当糗粮①,况随流俗作重阳政②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③觅宠光。
【注释】 ①糗粮:干粮②政:通“正”③陶翁:陶渊明12.下列哪部作品中不能同时查阅到这两首诗( )(2分)A.《唐宋诗集》 B.《干谒诗选》 C.《咏物选集》 D.《律诗集萃》13.两首诗吟咏对象均为“菊”,均提到陶渊明,主旨表达却各不相同,请作简要分析。
(6分)【答案】12、B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体裁内容的能力两首诗一唐一宋,故可以查阅《唐宋诗集》;由题目可知两首诗都是咏物诗,可以查《咏物选集》;两诗中间两联都对仗,分别为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可以查《律诗集萃》。
排除ACD故选B13、李诗借陶令篱边色写菊花的品格高洁,但是并未借此表达隐逸之情,借花自况,表达不畏倾轧打击而担忧赋闲迟暮的忧虑,希望得到援引赏识杨诗突出野菊默默无闻,不被关注钟爱,但是,不改其清幽本色,以折枝欣赏表达对其的赞美。
同时,把野菊与希求陶渊明赏识的庭菊比较,进一步凸显其特立独行,高洁脱俗的品质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题菊花黄巢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1)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西风”点明时节,逗起下句“满院”,说明菊花极多,但在“飒飒”秋风中菊花虽多,仍显得孤寂,给人以“孤孑无伴”之感B.“蕊寒香冷”形象地描绘了菊花迎着风霜开放的劲节和神韵风采C.诗中的“青帝”是传说中的司春之神,“我若为青帝”这豪迈的语言,体现了农民起义领袖人物推翻旧政权的决心和信心。
D.“报与桃花一处开”是作者想像有朝一日自己做了“青帝”,就要让菊花和桃花一起在春天开放,表达了作者的宏伟抱负(2)对这首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全诗通篇不着一个“菊”字,但都紧扣了菊花的特点来写,一看就知道是咏菊。
B.诗中的菊花是广大劳动人民的化身作者既赞美他们迎霜开放的顽强生命力,又深深为他们所处的环境,所遭受的命运而愤激不平,立志要彻底加以改变C.诗人决心要让菊花同桃花一样享受春天的温暖,不是祈求天公的同情和怜悯,而是靠推翻旧政权,“我为青帝”取而代之。
做命运的主人而不做命运的奴隶D.这首诗所抒写的思想感情非常豪壮,对菊花充满了尊敬、同情,诗中成功地运用了比兴、拟人、象征的表现手法【答案】:A;D提示:唐末诗人林宽有两句诗“莫言马上得天下,自古英雄背解诗”。
古往今来,确有不少能“解诗”的英雄,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就是突出的一个文人吟菊诗很多,诗中菊花的形象,无论是表现“孤标傲世”之情,“孤高绝俗”之态或“孤孑无伴”之感,往往脱离不了一个“孤”字菊花似乎就和孤标傲世的高士,隐者结下了不解之缘,几乎成了封建文人孤高绝俗精神的一种象征。
而黄巢的《题菊花》,却完全脱出了同类作品的窠臼,诗中写菊花迎霜开放的劲节;写自己有朝一日实现宏伟抱负,让菊花、桃花共享春天的温暖,使劳动人民做命运的主人的美好前景,写出自己对生活的独特感受与理解作者尊敬菊花,赞赏菊花,要让菊花和桃花一起开放在春天,共享春天的和煦阳光,充分表现了黄巢的空阔胸襟和远大抱负。
这首诗表现出了一种全新的思想境界和艺术风格,值得仔细鉴赏、品味五、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不第后赋菊①黄巢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注释】①黄巢(820年~884年):唐朝曹州(山东省菏泽)人,世为盐商。
广明元年(公元880年),巢为农民军领袖,攻陷洛阳、长安,发动了长达十年的战争,史称为黄巢之乱不第:科举考试未中【1】下面对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待到秋来九月八”,点明菊花开放的季节是在秋季。
B.“我花”指菊花,“杀”在本诗中是凋谢的意思C.黄金甲实指菊花,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D.“香”、“黄金”等词可以看出长安城遍布菊花【2】下面对本诗鉴赏不正确的是()A.“待到”二字也起到了促使人们迎接这个佳节到来的作用,向人们展示了美好的前景。
B.第三、四句从味觉和视觉写出菊花开遍京城长安,把菊花和带甲的战士联结在一起,赋予它一种战斗美C.本诗的表现手法是托物言志,诗人借菊花抒发自己藐视天地的雄伟气魄D.本诗暗示了农民革命风暴一旦来临,腐败的唐王朝立刻就会像“百花”遇霜一样,变成枯枝败叶。
【答案】【1】D【2】B【解析】【1】试题分析:“香”、“黄金”看不出遍布菊花,而应该是“透”、“满城”等词体现六、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重阳后菊花(之一)[宋]范成大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①照泥沙。
世情儿女无高韵,只看重阳②一日花【注释】①靥:yè,笑脸②重阳:农历九月初九,民间在这一日常以登高、赏菊等风俗来表达求福求寿的愿望【1】本诗一、二句精于描写,“______”一词写出了菊花受冷落的境遇,“______”一词写出了菊花灿烂美丽的姿态。
【2】全诗借花讽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就此作简要赏析【答案】【1】寂寞 金靥【2】世情儿女只看重阳一日花,实为求福求寿,不为赏花作者借此讽刺世人庸俗和功利然而重阳后的菊花虽无人观赏,却依旧灿烂美丽,由此表达了作者对虽遭冷落依然灿烂的高洁脱俗品行的赞美。
【解析】【1】试题分析:考查根据要求提取诗句中重要词语的能力一空可提取“寂寞东篱湿露华”中的“寂寞”作为答案二空可提取“依前金靥照泥沙”中的“金靥”作为答案理解好诗句内容是作答的关键【2】试题分析:考查多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
诗中的菊花虽然开放在重阳节之后,但依然光彩照人,然而那些没有情趣的世俗之人就不再前来欣赏了作者借赏菊之事讽刺了世人的趋炎附势、浅薄庸俗之态从而表达了作者对虽遭冷落依然灿烂的高洁脱俗品行的赞美之情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咏菊宋·杨万里物性从来各一家,谁贪寒瘦厌年华?菊花自择风霜国,不是春光外①菊花重阳后菊花二首宋·范成大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世情儿女无高韵,只看重阳一日花(注释)①外:见外(评注)1、甲诗偏于理性,前两句从“ ① ”入手,用其它花来衬托菊花;乙诗精于描绘, “ ② ”一词写出了菊花的灿烂美丽。
2分甲诗直抒胸臆,赞美了菊花 ③ ;乙诗借花抒感,表达了作者 ④ 2分【答案】①物性 ②金靥 ③主动选择风霜,傲霜斗寒的品性 ④讽刺世人的庸俗之情讽刺世人没有高雅情趣或:对菊花虽遭冷落依然灿烂的`高洁品行的赞美。
八、阅读下两首诗,完成各题重阳后菊花二首范成大其一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世情儿女无高韵,只看重阳一日花其二过了登高菊尚新,酒徒诗客断知闻恰如退士垂车①后,势利交亲不到门【注】①垂车:又称悬车,指悬挂车子,不再当官上朝。
14.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一首诗首句写重阳节后菊花无人观赏,借用陶渊明的诗句“采菊东篱下”指出吟咏对象B.第一首诗中,“湿露华”是说菊花带着湿露,鲜嫩可爱;“金靥”用来形容金黄色的菊蕊。
C.第二首诗中,首联写“登高”过后菊花尚新,但“酒徒”与“诗客”都已不再来赏菊花了D.两首诗都运用了拟人和对比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对重阳节后菊花无人欣赏的无限悲叹15.这两首诗均创作于作者致仕家居石湖时,请分别从表达方式、语言风格、思想感情三方面赏析两首诗的不同之处。
(6分)【答案】14.D(第二首诗没有使用拟人的手法)15.(6分)①第一首诗先描写菊花的美丽而寂寞,无人欣赏,再议论世人没有超脱的情趣,不懂赏花语言风格较含蓄,表达了对庸俗从众的世人的讽刺之情(3分)。
②第二首诗先叙述菊花尚新却无人来赏的状况,再议论类比退士居家后,亲交故旧都不再到门拜访的相似处境语言直白,表达对势利的酒徒诗客、亲交故旧的讽刺之情(3分)九、阅读下面两首诗词,完成问题【甲】咏菊 杨万里。
物性从来各一家,谁贪寒瘦厌年华?菊花自择风霜国,不是春光外①菊花【乙】醉花阴 李清照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注】①外:见外。
(1)甲诗中说“物性从来各一家”,请从这首诗中选出一个最能代表菊花“物性”的字(2)【甲】诗直抒胸臆,赞美了菊花 ______的品性;【乙】词借菊花抒感,表达了作者 ______的心情【答案】(1)本题考查诗歌理解分析。
物性,这里指事物的秉性最能表现菊花“物性”即秉性的字应该是“择”甲诗中“谁贪寒瘦厌年华”与“菊花自择风霜国”形成对比,突出了菊花主动选择风霜,傲霜斗寒的品性(2)本题考查诗歌主旨分析甲诗“菊花自择风霜国,不是春光外菊花”的意思是:不是春光排斥菊花,不让菊花在春天里开放,而是菊花自己选择到秋天的风霜中去。
表现了菊花不惧风霜、傲雪斗寒的品格乙词作者联想到刚才把酒相对的菊花,菊瓣纤长,菊枝瘦细,而斗风傲霜,人则悲秋伤别,消愁无计,顿生人不如菊之感实则暗写她无法排遣的思念丈夫的寂寞之情答案:(1)择(2)主动选择风霜、傲霜斗寒的品性;思念丈夫的孤独与寂寞。
十、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赠刘景文【宋】 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1)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 ”、“ ”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
(2)上联描写残秋景象,诗人要表达什么情意?联系全诗看,写荷、菊的作用是什么?(3)“橙黄橘绿”的自然现象是什么季节?(4)诗人为什么称“橙黄橘绿”是一年好景?这首诗告诉我们一个什么人生哲理?(5)诗中成对偶的两句诗是 。
(6)这是一首赞咏 的诗,诗的表面似乎在赞咏 ,实际上是用傲霜枝,来比喻刘景文,颂扬他孤高傲世的品格【答案】(1)(荷尽 菊残)(2) (赞美在肃杀的深秋时节,菊枝傲霜独立的品格写荷与菊意在衬托橙与橘,赞扬它们的盎然生机和不畏严寒的坚贞气节。
)(3)(秋末冬初)(4)(即使青春流逝,人生将晚,但还是要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或:只有严酷的环境才能锻炼人,才能检验、识别一个人的风骨)(5)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6)秋令 晚秋景色之美十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画菊南宋 郑思肖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注】郑思肖是南宋故臣(1)托物言志是本诗的特点从“菊”身上,你能读出怎样的诗人形象?。
(2)请赏析“抱”在诗中的手法和作用【答案】(1)本题考查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这两句咏菊诗,是人们对菊花的共识菊花不与百花同时开放,它是不随俗不媚时的高士“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这两句进一步写菊花宁愿枯死枝头,也决不被北风吹落的高洁之志,描绘了傲骨凌霜,孤傲绝俗的菊花,表示自己坚守高尚节操,宁死不肯向元朝投降的决心。
这是郑思肖独特的感悟,是他不屈不移、忠于故国的誓言(2)本题考查诗歌语言的赏析“宁可枝头抱香死”句意:宁可在枝头上怀抱着清香而死“抱”运用拟人修辞,通过赞美菊花傲然不屈的品格,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心声,形象而贴切。
答案:(1)①高洁坚强,宁死不屈;②孤洁高傲有个性,独立而不盲目从众(2)示例:①采用拟人的手法;②运用拟人手法咏菊写人,通过赞美菊花傲然不屈的品格,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心声,形象而贴切十二.阅读下面二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菊花元稹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后更无花菊秋瑾铁骨霜姿有傲衷,不逢彭泽志徒雄夭桃枉自多含妒,争奈黄花耐晚风!(1)这两首咏菊诗,运用同一典故,表现出诗人对菊花的喜爱请指出这一典故是(2分)。
(2)请从修辞角度鉴赏元稹《菊花》的三、四句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3分)(3)秋瑾,晚清著名的革命烈士,号鉴湖女侠有人评论她的这首《菊》,刻画了一位“斗士”形象你赞同这种看法吗?请回答,并说明理由(3分)。
【答案】(1)爱菊的陶渊明(意思相关即可)(2)菊花在百花之中是后凋谢的,菊花谢尽,便无花可赏,人们爱花之情自然都集中到菊花上来表达了诗人特殊的爱菊之情,这其中也含有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3)赞同。作品的第一句用“铁骨霜姿”表现了菊花不同凡响的外观形象,他坚强、孤傲、不怕风雨,敢于战斗;同作者一样,是一位勇敢的斗士。(抓住“铁骨霜姿 ”“耐晚风”,说得有理即可。
- 标签:
- 编辑:李松一
- 相关文章
-
关于梅花的古诗(写两句你积累的关于梅花的古诗)越早知道越好
在漫天雪地中,一抹亮色,给天地添上色彩;今天,隐娘要分享20句梅花诗词,读了这些,你才知道梅花有多美。…
-
对偶句(对偶句大全 优美摘抄)这都可以?
目录100条主题教育精彩对偶句,材料引用更出彩笔杆子写工作总结述职报告工作计划工作规划常用精彩对偶句100例公文写作精彩对…
- 对偶句(对偶句大全 优美摘抄)真没想到
- 我知道的风俗(我知道的风俗普通话300字)居然可以这样
- 抒情散文(抒情散文的特点)满满干货
-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近义词)越早知道越好
- 大女当嫁(大女当嫁 电视剧)深度揭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