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散文童话

不置可香的意思(不置汝也是什么意思)不要告诉别人

○《禮記‧文王世子》:“之為世子,朝於王日三。雞初鳴而衣服,至於寢門外,問內豎之御者曰:‘今日安否何如?’。”《順宗實錄四》:“使君何罪,某奉命

不置可香的意思(不置汝也是什么意思)不要告诉别人

 

安否,◆謂安抑或不安,吉還是凶○《禮記‧文王世子》:“[文王]之為世子,朝於王[季]日三雞初鳴而衣服,至於寢門外,問內豎之御者曰:‘今日安否何如?’”[唐][韓愈]《順宗實錄四》:“使君何罪,某奉命來候安否耳。

”○《醒世恒言‧獨孤生歸途鬧夢》:“﹝[白氏]﹞想起丈夫經由彼處,必多驚恐別後杳無書信,知道安否如何?”崩否,◆败坏困厄○《魏书·高闾传》:“自中原崩否,天下幅裂,海内未一,民户耗減,國用不充,俸禄遂廢。

”閉否(闭否),◆阻隔,不相交○《宋書‧蔡廓傳》:“雖閉否之運甫開,而遐遺之難未已”○[唐][白居易]《議守險策》:“故天地閉否,守之則為利;天地交泰,用之則為害”不置可否,◆不表示同意,也不表示反對○[茅盾]《子夜》十:“[費小鬍子]看來機會已到,就把自己早就想好的主意說了出來……[吳蓀甫]不置可否地淡淡一笑,轉身就坐在一張椅子裏。

”○[沙汀]《困獸記》十八:“[田疇]好久不置可否,他沒有這分興致,但也沒有理由拒絕”◆补证条目■不表示同意,也不表示反对○《儒林外史》第六回:“那兩位舅爺,王德、王仁,坐着就像泥塑木雕的一般,總不置一個可否。

”○《官场现形记》第五八回:“沈中堂又問他們抵制的法子有人説:‘應該上箇折子,不准他們考差凡是本衙門差使,都不准派’又有人説……沈中堂聽了,不置可否”藏否,◆品評藏,通“臧”○[清][陳繼儒]《讀書鏡》卷七:“[張忠定公]有清鑒,善藏否人物,凡所薦辟,皆方廉恬退之士。

”黜否,◆罷斥佞邪小人○《孔子家語‧賢君》:“任能黜否,則官府治理”○《晉書‧紀瞻傳》:“漸尚簡樸,則貪夫不競;尊賢黜否,則不仁者遠”否敗(否败),◆窮困;時運不好○《綠野仙蹤》第五回:“小弟年來否敗之至,今無可如何,尋訪[冷先生]指一條門路,做下半世的地步。

”否閉(否闭),◆閉塞不通○[漢][蔡邕]《釋誨》:“天地否閉,聖哲潛形”○[唐][李群玉]《將之京國贈薛員外》詩:“亨通與否閉,物理相沈浮”○[宋][司馬光]《乞申明求諫詔書札子》:“如此則上恩不得下究,下情不得上通,上下否閉,萬事乖失。

”否剝(否剥),◆《易》的兩個卦名“否”為天地不交;“剝”為陰盛陽衰後多以指時運乖舛○《晉書‧庾亮傳》:“否剝之難,嬰之聖躬,普天所以痛心於既往而傾首於將來者也”○《陳書‧儒林傳‧沈不害》:“[梁太清]季年,數鍾否剝,戎狄外侵,姦回內奰。

”否道,◆壅蔽之道○[宋][司馬光]《乞延訪群臣上殿札子》:“若人君驕亢以自專,人臣怠慢以自疏,則上下之情不通,而否道成焉”否德,◆鄙陋之德;微德否,通“鄙”○[元][耶律楚材]《用梁斗南韻》:“否德自慚調鼎鼐,微才不可典璣衡。

”否定,◆1.不承認事物的存在或事物的真實性○[郁達夫]《文學上的階級鬥爭》:“他們否定生命,否定自我,所以否定一切”○[巴金]《家》七:“‘我就不信!’[覺慧]堅決地否定說”◆2.邏輯學名詞表示否認的;反面的。

與“肯定”相對如“否定判斷”否否,◆猶言不是不是多用於應對○《史記‧太史公自序》:“‘夫子所論,欲以何明?’[太史公]曰:‘唯唯,否否,不然’”[清][戴名世]《藥身說》:“‘子之志其又有託於此乎?’[戴子]曰:‘否否。

’”[朱自清]《說夢》:“說到[孔子],[孔子]不反對做夢,難道也做不了‘至人’、‘真人’?我說,‘唯唯,否否!’”否婦(否妇),◆謂無知的婦人○[漢][桓寬]《鹽鐵論‧復古》:“窮夫否婦,不知國家之慮。

”否隔,◆亦作“否鬲”◆隔絕不通○《漢書‧薛宣傳》:“夫人道不通,則陰陽否鬲”○[顏師古]注:“否,閉也,音皮鄙反鬲與隔同”○[唐][吳兢]《貞觀政要‧公平》:“君臣失序,上下否隔,亂亡不恤,將何以治乎?”○《明史‧光宗紀贊》:“綱紀廢弛,君臣否隔。

”否極泰回(否极泰回),◆見“否極泰來”否極泰來(否极泰来),◆亦作“否極泰回”◆謂厄運終而好運至○[明][沈采]《千金記‧漏賊》:“想何年甚時,否極泰回,夫榮妻貴”○《古今小說‧楊八老越國奇逢》:“否極泰來,天教他主僕相逢。

”○《紅樓夢》第十三回:“否極泰來,榮辱自古周而復始,豈人力能可保常的”○[老舍]《四世同堂》五四:“莫非否極泰來,要轉好運麼?”參見“否泰”否極陽回(否极阳回),◆猶言否極泰來○[清][陳夢雷]《丁巳秋道山募建普度疏》:“禍盈業滿,否極陽回。

”否結(否结),◆阻滯,鬱結比喻運數不好○[宋][曾鞏]《應舉啟》:“遇高明之見照,殆否結之將通”否決(否决),◆否定議案或意見○[魏巍]《東方》第四部第一章:“彼此互相否決對方的意見,亂紛紛地,不能得到一致的結論。

”否決權(否决权),◆源出拉丁文veto,意為“我禁止”其流有三:(1)[古羅馬]保民官享有的特殊權力;(2)某些資本主義國家元首及上議院享有的推翻已通過的議案或使其延緩生效的權力;(3)在會議中少數否決多數的權利。

如聯合國安理會[中]、[美]、[英]、[法]、[蘇]五個常任理事國所享有的否決權力,只要其中一國行使,則任何提案都不能成立否口,◆猶苦口○[宋][王禹偁]《諭交趾文》:“非不知藥餌否口而鍼砭破膚也,蓋所損寡而所益多矣。

”否戾,◆猶乖戾○[漢][王粲]《雜詩》之四:“天姿既否戾,受性又不閑”○[三國][魏][劉劭]《人物志‧材理》:“論法直,則括處而公正;說變通,則否戾而不入”否屈,◆猶言困頓受挫○《釋名‧釋言語》:“拙,屈也。

使物否屈不為用也”○[唐][王勃]《上百里昌言疏》:“君子不以否屈而易方,故屈而終泰”○[清][袁枚]《隨園隨筆‧諸經》:“言我道之所以否屈者,乃天意也”否去泰來(否去泰来),◆指厄運過去,好運到來○[前蜀][韋莊]《湘中作》詩:“否去泰來終可待,寒夜休唱《飯牛歌》。

”亦作“否往泰來”○[唐][林諤]《石壁寺鐵彌勒像頌》:“否往泰來,聖作惠出”○[前蜀][杜光庭]《胡璠尚書地綱醮詞》:“否往泰來,災生福過;考諸物理,斯為格言”否認(否认),◆不承認○[瞿秋白]《餓鄉紀程》五:“一步一步前進的現象卻不能否認,而思想紊亂搖蕩不定也無可諱言。

”○[郭沫若]《洪波曲》第七章五:“那只是一套戲法,而且是照例的那一套,在今天是誰也不能否認了”○[丁玲]《韋護》第二章:“不過他太會說話了,你未必能否認這一層”否塞,◆1.閉塞不通○《後漢書‧周舉傳》:“陰陽閉隔,則二氣否塞。

”○[唐][陸龜蒙]《奉酬襲美先輩吳中苦雨一百韻》:“因之成否塞,十載真契闊”○[宋][蘇轍]《太皇太后以旱賜門下詔》:“上下否塞,情之不通者非一”○[嚴復]《救亡決論》:“否塞晦盲,真若一丘之貉”◆2.猶困厄。

○《亢倉子‧政道》:“赦不欲數,赦數則惡者得計,平人生心,而賢良否塞矣”○[晉][葛洪]《抱樸子‧廣譬》:“逸倫之士,不以否塞而薄其節”○[宋][曾鞏]《寄歐陽舍人書》:“先祖之屯蹶否塞以死,而先生顯之。

”○[陳衍]《元詩紀事‧黃公望》引[明][汪砢玉]《珊瑚網》:“氣象蕭索,有賢人在下位之象豈感當時胡運否塞,高流隱遁而為是歟?”否桑,◆《易‧否》:“九五,休否,大人吉其亡其亡,繫於苞桑”後因以“否桑”比喻命運。

○[南朝][宋][謝靈運]《折楊柳行》:“否桑未易繫,泰茅難重拔桑茅迭生運,語默寄前哲”否泰,◆《易》的兩個卦名天地交,萬物通謂之“泰”;不交閉塞謂之“否”後常以指世事的盛衰,命運的順逆○《玉臺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否泰如天地,足以榮汝身。

”○[晉][潘岳]《西征賦》:“豈地勢之安危,信人事之否泰”○[唐][劉知幾]《史通‧載文》:“夫國有否泰,世有污隆,作者形言,本無定準”○[元][范康]《新水令‧樂道》套曲:“曉屯蒙否泰交,知消長盈虛意。

”○《新華日報》1943.2.8:“在這民族運命否泰交替的春天,為着自由、平等、幸福的更好的將來,我們應該早自為計”◆补证条目■《易》的两个卦名天地交,万物通谓之“泰”;不交闭塞谓之“否”后常以指世事的盛衰,命运的顺逆。

○汉《冀州从事张表碑》:“度時否泰,盤桓利貞”否往泰來(否往泰来),◆見“否去泰來”否心,◆邪惡之心○[漢][董仲舒]《春秋繁露‧必仁且智》:“有否心者,不可借便埶;其質愚者,不與利器”否運(否运),◆厄運,壞運。

○[晉][慧遠]《沙門不敬王者論序》:“悲夫!斯乃交喪之所由,千載之否運”○[唐][劉禹錫]《上中書李相公絳啟》:“近者否運將泰,仁人持衡”○[明][何景明]《渡瀘賦》:“念季葉之否運,思中興之遠謨”否臧

,◆1.成敗;善惡;優劣否,惡;臧,善○《易‧師》:“師出以律,否臧,凶”○[孔穎達]疏:“否謂破敗,臧謂有功”○《魏書‧元子思傳》:“不付名至,否臧何驗?”[唐][白居易]《議兵策》:“議之者頗辨否臧,用之者多迷本末。

”○[宋][范仲淹]《用天下心為心賦》:“於是審民之好惡,察政之否臧”○《續資治通鑒‧宋真宗景德三年》:“其兩省諫官,並準[有唐]故事……限以遷官之年月,責以供職之否臧”◆2.品評,褒貶○《舊唐書‧鄭朗傳》:“適來所記,無可否臧,見亦何爽?”[唐][劉商]《哭韓淮端公兼上崔中丞》詩:“千載有疑議,一言能否臧。

”○[宋][葉適]《題<陳壽老文集>後》:“審其所從,不求強同;貴其所與,毋為易得趨捨一心之信,否臧百世之公,則何止於[建安]、[元祐]之文也”否則(否则),◆1.古漢語連詞性結構用以表示否定性假設“否”,不,代表一個假設性小句,相當於“如果不這樣”。

“則”,就,引出後果或結論,相當於“那麼”○《書‧益稷》:“格則承之庸之,否則威之”○[孔]傳:“不從教則以刑威之”○《左傳‧襄公二十六年》:“義則進,否則奉身而退”○《後漢書‧馬援傳》:“凡殖貨財產,貴其能施賑也,否則守錢虜耳。

”◆2.現代漢語連詞“如果不這樣”的意思表示如果不是上文所說的情況,就產生或可能產生下文所說的情況或結果○[毛澤東]《實踐論》:“理性的東西所以靠得住,正是由於它來源於感性,否則理性的東西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馮雪峰]《<上饒集中營>序》:“我並沒有真正地學習到它否則,這作品還可以成為在思想上更能反映真實,在藝術上也將更完整和優美的作品”否滯(否滞),◆停滯;阻塞○[晉][葛洪]《抱樸子‧勖學》:“汲汲於進趨,悒悶於否滯者,豈能舍至易速達之通塗,而守甚難必窮之塞路乎?”○《晉書‧李重傳》:“臣以革法創制,當先盡開塞利害之理,舉而錯之,使體例大通而無否滯亦未易故也。

”否終復泰(否终复泰),◆謂厄運終結,好運轉來○[唐][樓穎]《<國秀集>序》:“運屬皇家,否終復泰”參見“否泰”否終斯泰(否终斯泰),◆見“否終則泰”否終則泰(否终则泰),◆亦作“否終斯泰”◆謂閉塞到極點,則轉向通泰。

○《易‧雜卦》:“否泰,反其類也”○[漢][趙曄]《吳越春秋‧勾踐入臣外傳》:“時過於期,否終則泰”○[南朝][陳]徐陵《為陳武帝作相時與嶺南酋豪書》:“夫否終斯泰,屯極則亨,若日月之回環,猶陰陽之報復。

”果否,◆猶是否○[明][沈德符]《野獲編‧禮部‧北岳》:“說者謂[文毅]之父[謙],曾禱于[曲陽][北岳廟],因生子,名以[岳],故[文毅]力遏移祀,未知果否”○[清][黃六鴻]《福惠全書‧編審‧查原冊》:“其上屆實在田土戶丁若干,果否與上屆全書額載相符。

”好在已否,◆问候语好在,犹言好吗;已否,即“与否”,唐代变文中“已”通“以”,“以”又通“与”○《敦煌变文集·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目連到天宫尋父,至一門,見長者,白言長者:‘貧道小時,名字羅卜父母亡没已後,投佛出家,剃除鬚髮,號曰大目乾連,神通第一。

’長者見説小時名字,即知是兒:‘别久,好在已否?’”艱否(艰否),◆困厄○[唐][司空圖]《答孫郃書》:“矧當艱否之運,吾君吾相,方以爵秩來天下之賢材,將與之共拯,其可沽虛而自集耶!”[前蜀][杜光庭]《羅天醮眾神詞》:“運鍾艱否,時屬播遷,天數未寧,帝車未復,忠臣義士,皆懸報國之心。

”進可替否(进可替否),◆謂向君主進獻良策以廢棄弊政○《三國志‧魏志‧盧毓傳》:“官人秩才,聖帝所難,必須良佐,進可替否”亦作“進可替不”○[晉][葛洪]《<抱樸子>自敘》:“正色弼違,進可替不,舉善彈枉,軍國肅雍。

”參見“獻可替否”進退可否(进退可否),◆謂進升合格者,黜退不合格者○《魏書‧郭祚傳》:“陛下聖鏡照臨,論才授職,進退可否,黜陟幽明”可否,◆可以不可以;能不能○《左傳‧襄公三十一年》:“與[裨諶]乘以適野,使謀可否。

”○[宋][歐陽修]《為君難論上》:“是不審事之可否,不計功之成敗也”○[清][李漁]《閑情偶寄‧詞曲上‧音律》:“無論是非可否,悉宜聽之”○[陶鈍]《第三件棉襖》七:“妹妹雖然沒對[王成義]表示可否,可是肯定了要離婚。

”困否,◆困厄不通○[漢][應劭]《風俗通‧窮通》:“《論語》‘固天縱之’,莫盛於聖,然時有困否”○[晉][葛洪]《抱樸子‧吳失》:“[孔][墨]之道,昔曾不行;[孟軻][揚雄],亦居困否”能否,◆1.有才能與否。

○《左傳‧襄公三十一年》:“[公孫揮]能知四國之為,而辨於其大夫之族姓、班位、貴賤、能否,而又善為辭令”○《漢書‧諸葛豐傳》:“臣[豐]駑怯,文不足以勸善,武不足以執邪,陛下不量臣能否,拜為司隸尉”○[晉][張協]《雜詩》之五:“不見[郢中]歌,能否居然別,《陽春》無和者,《巴人》皆下節。

”○《晉書‧武帝紀》:“古者歲書群吏之能否,三年而誅賞之”◆2.能夠不能夠○《水滸傳》第四回:“[智深]不曉得禪宗答應能否兩字,卻便道:‘灑家記得’眾僧都笑”○[劉大白]《是誰把》詩:“是誰把空中明月,捻得如鉤?待我來傳鉤作鏡,看永久團圓能否?”[許地山]《空山靈雨‧難解決的問題》:“以前的話能否鑽入我耳裏,且不用說,單是這一句,使我不能不注意。

”傾否(倾否),◆喪亂;危殆○[唐][獨孤及]《唐故秘書監禮部尚書姚公墓志銘》:“故遭值傾否,出入夷險,而未嘗有悔”○[孫中山]《祭黃花岡七十二烈士文》:“在[清]末造,神州傾否廚俊雲興,前仆後起”窮否(穷否)

,◆困厄,不亨通○[晉][葛洪]《<抱樸子‧內篇>自序》:“是以望絕於榮華之途,而志安乎窮否之域”○《晉書‧葛洪傳》作“窮圮”○[晉][葛洪]《抱樸子‧博喻》:“達乎通塞之至理者,不悁悒於窮否”然否,◆亦作“然不”。

◆是與非,是與不是○《荀子‧解蔽》:“吾慮不清,則未可定然否也”○《荀子‧哀公》:“情性者,所以理然不、取舍也”○[王先謙]集解:“然不,猶‘然否’,與‘取舍’對文”○《史記‧老子韓非列傳》:“或曰:‘[儋]即[老子]。

’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漢][王充]《論衡‧定賢》:“文麗而務巨,言眇而趨深,然而不能處定是非,辨然否之實”○[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論說》:“原夫論之為體,所以辨正然否”善否,◆1.善惡;好壞。

○《左傳‧襄公三十一年》:“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議執政之善否”○[三國][魏][應璩]《與廣川長岑文瑜書》:“[周]征[殷]而年豐,[衛]伐[邢]而致雨善否之應,甚於影響”◆2.猶褒貶○《國語‧晉語一》:“今子內固而外寵,且善否莫不信,若外殫善而內辱之,無不遷矣。

”○[韋昭]注:“所善惡無不見信”○[宋][洪邁]《容齋三筆‧唐觀察使》:“毀譽善否,隨其意好”勝否(胜否),◆好壞;得失○《後漢書‧胡廣傳》:“臣愚以為可宣下百官,參其同異,然後覽擇勝否,詳採厥衷”○《後漢書‧朱景王杜等傳論》:“不得不校其勝否,即以事相權。

”矢口否認(矢口否认),◆謂一口咬定,拒不承認○[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十六章:“他為着面子上光彩,矢口否認他的妹妹是‘如夫人’,硬說是[張將軍]的‘續弦夫人’”○[陳殘雲]《山谷風煙》第三十章:“﹝[徐潤山]﹞卻是含含糊糊,避重就輕,甚至矢口否認。

”是否,◆對不對;是不是○[宋][蘇軾]《申省乞不定奪役法議狀》:“乞取[孫尚書]及[軾]所議付臺諫給舍郎官,定其是否,然後罷其不可者”○《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二二回:“我未曾到過外國,也不知他的說話,是否全靠得住。

”○[劉半農]《敲冰》詩:“請問人間:是否人人都有喝到的福?”泰否,◆《周易》中的兩個卦名泰,謂天地交而萬物通;否,謂天地不交而萬物不通後以“泰否”指世道盛衰和人事通塞○[清][姚錫光]《東方兵事紀略》:“膏血竭於內,邊防墮於外,岌岌不可終日。

說者謂[中國]泰否通塞之機,或決於是云”通否,◆猶否泰指命運好壞、仕途升降等○《晉書‧涼武昭王李玄盛傳》:“經涉累朝,通否任時”○[宋][歐陽修]《與章伯鎮書》:“[伯鎮]尚淹江郡,忽已愈年大亨有時,先以小抑,亦通否之理然也。

”屯否,◆《易》《屯》卦和《否》卦的並稱意謂艱難困頓○[漢][王粲]《初征賦》:“逢屯否而底滯兮,忽長幼以羈旅”○《梁書‧元帝紀》:“頃歲屯否,多難薦臻”○[唐][溫大雅]《大唐創業起居注‧起攝政至即真日凡一百八十三日》:“時逢屯否,擁兵竊命。

”○[元][王惲]《玉堂嘉話》卷四:“時逢屯否,岳瀆分疆”屯蹶否塞,◆顛連困厄○[宋][曾鞏]《寄歐陽舍人書》:“先祖之屯蹶否塞以死,而先生顯之”○[清][陳睿思]《贈張永夫》詩:“屯蹶否塞貧且病,憂思感憤明其衷。

”唯唯否否,◆語出《史記‧太史公自序》:“[太史公]曰:‘唯唯,否否,不然’”[裴駰]集解引[晉灼]曰:“唯唯,謙應也;否否,不通者也”○[錢鍾書]《管錐篇‧史記會注考證五八》:“蓋不欲逕‘否’其說,姑以‘唯’先之,聊減峻拒之語氣。

”後因以“唯唯否否”形容虛與委蛇,佯應而不置可否○[巴金]《霧》八:“老頭子的話似乎就不會有完結的時候青年只是唯唯否否地應着”○[曹禺]《北京人》第一幕:“他的岳父照例地以為不可卻又怕他的‘姑老爺’的脾氣發作,就對他唯唯否否,弄得他十分不快。

”○[沙汀]《淘金記》二:“[白醬丹]意味深長的向他瞄了一眼,唯唯否否的哼了一聲”無所可否(无所可否),◆不贊同也不反對○[金][王若虛]《君事實辨下》:“[憲宗]朝,[李絳]、[李吉甫]數爭論於上前,禮部尚書同平章事[權德輿]居中無所可否,上鄙之。

”○[洪深]《電影戲劇表演術》第一章五:“戲劇表演的成功,可使看的人對於某種情況……本來是無所可否的,現在有了確定的態度”◆补证条目■不赞同也不反对○宋汪藻《尚书礼部侍郎致仕赠大中大夫卫公墓志铭》:“惟恐失人主之意,於政事無所可否。

”顯否(显否),◆榮枯;窮通○《後漢書‧列女傳‧曹世叔妻》:“斯乃榮辱之本,而顯否之基也可不慎哉!”獻可替否(献可替否),◆進獻可行者,廢去不可行者謂對君主進諫,勸善規過亦泛指議論國事興革語出《左傳‧昭公二十年》:“君所謂可而有否焉,臣獻其否以成其可。

君所謂否而有可焉,臣獻其可以去其否”○《後漢書‧胡廣傳》:“君以兼覽博照為德,臣以獻可替否為忠”○[前蜀][貫休]《行路難》詩:“或偶因片言隻字登第光二親,又不能獻可替否航要津”○《明史‧劉宗周傳》:“今日當……以庶政歸部、院,以獻可替否予言官。

”亦省作“獻替”、“獻可”○[漢][蔡邕]《幽冀二州刺史久缺疏》:“官以議為名,職以身為貴,智淺謀漏,無所獻替”○[晉][陸雲]《言事者啟使復校諸官財用啟》:“臣備位大臣,職在獻可,苟有管見,敢不盡規”○[孫中山]《建國方略‧民權初步》:“報告當用簡單明白之言辭,有時須陳己見者,則統結以獻替之語。

”獻替可否(献替可否),◆同“獻可替否”◆《明史‧職官志一》:“[中極殿]大學士……掌獻替可否,奉陳規誨”校否,◆考核過失○《三國志‧魏志‧夏侯玄傳》:“且臺閣臨下,考功校否,眾職之屬,各有官長,旦夕相考,莫究於此。

”休否,◆1.謂止息否運○《易‧否》:“九五:休否,大人吉其亡其亡,繫於苞桑”○[陸德明]音義:“休,息也”○《後漢書‧黨錮傳‧李膺》:“方今天地氣閉,大人休否,智者見險,投以遠害”○[李賢]注:“休否,謂休廢而否塞。

”一說謂恐懼否運的來到見[高亨]《周易大傳今注‧否》2.吉祥和凶險○《魏書‧元熙傳》:“臣聞安危無常,時有休否”○[前蜀][杜光庭]《宣再往青城安復真靈醮詞》:“握群嶽之紀綱,司萬方之休否”疑否,◆疑惑不解。

○[唐][元稹]《柏耆授尚書兵部員外郎制》:“[耆]自[青谿]窖中提轉丸捭闔之書,馳於諸鎮,使[承宗]疑否隔塞,一朝豁然”已否,◆亦作“已不”◆與否○《晉書‧劉元海載記》:“五部之眾可保發已不?縱能發之,[鮮卑]、[烏丸]勁連如風雲,何易可當邪?”。

以否,◆亦作“以不”◆猶言與否表疑問之詞,其作用相當於現代漢語中的“嗎”不,同“否”○《魏書‧李順傳》:“卿往積歲,洞鑒廢興,若朕此年行師,當克以不?”○《北史‧元禎傳》:“[禎]告諸[蠻]曰:‘爾鄉里作賊如此,合死以不?’”[唐][韓愈]《送楊少尹序》:“不知[楊侯]去時,城門外送者幾人?車幾兩?馬幾匹?道邊觀者亦有歎息知其為賢以否?”[朱熹]考异:“以、與通用。

”○《舊唐書‧虢王鳳傳》:“[融]私使問其所親成均助教[高子貢]曰:‘可入朝以否?’[子貢]報曰:‘來必取死’”幽否,◆困厄○[漢][蔡邕]《文範先生陳仲弓銘》:“鮮我顯泰,既多幽否舍榮取辱,涅而不緇”。

遇否,◆境遇順利或不順利○《列子‧力命》:“農赴時,商趣利,工追術,仕逐勢,勢使然也;然農有水旱,商有得失,工有成敗,仕有遇否,命使然也”運否(运否),◆猶言命運不好○[元][劉永之]《過安慶懷余青陽先生》詩:“運否拙壯圖,時屯負英算。

”○[明][孫柚]《琴心記‧賚金買賦》:“不念多情留戀,番將薄倖猜疑,冤恨如天,畢竟時乖和運否”災否(灾否),◆災難○[前蜀][杜光庭]《青城令莫庭乂為副使修本命周天醮詞》:“伏願靈光迥鑒,除已往之愆違;惠澤下臨,息將來之災否。

”臧否,◆1.善惡;得失○《詩‧大雅‧抑》:“於呼小子,未知臧否”○[鄭玄]箋:“臧,善也”○《左傳‧隱公十一年》:“師出臧否,亦如之”○[杜預]注:“臧否,謂善惡得失也”○[晉][葛洪]《抱樸子‧釋滯》:“世之謂一言之善,貴於千金,然蓋亦軍國之得失,行己之臧否耳。

”○[唐][白居易]《與昭義節度親事將士等書》:“況[元陽]勤儉恤下,寬厚愛人,久在[河陽],甚近[澤潞],[元陽]臧否,卿等合諳”○[清][顧炎武]《菰中隨筆》:“吏曹案資署官,猶懼不給,何暇考察名實,區別臧否者乎?”◆2.品評;褒貶。

○[漢][張衡]《西京賦》:“若其五縣遊麗辯論之士,街談巷議,彈射臧否,剖析毫釐,擘肌分理”○[三國][蜀][諸葛亮]《前出師表》:“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唐][吳兢]《貞觀政要‧慎終》:“陛下不審察其根源,而輕為之臧否,是將使守道者日疏,干求者日進。

”○[明][方孝孺]《餘慶堂記》:“智可以臧否萬物,而不能必其子孫之皆賢”○[季羡林]《西諦先生》:“我們經常高談闊論,臧否天下人物,特別是古今文學家,直抒胸臆,全無顧忌”中否,◆中道衰落○[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前集‧長短句》引無名氏《和東坡赤壁》:“炎精中否,歎人材委靡,都無英物。

”壅否,◆阻塞不通。○[三國][蜀][諸葛亮]《為後帝伐魏詔》:“六合壅否,社稷不建。”○[晉][荀勗]《省官議》:“凡發號施令典而當則安,倘有駁者,或致壅否。”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