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散文精选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_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pdf

我国的古代散文,跟古代诗歌一样,都是源远流长,有不少传诵的名篇。欣赏古代散文的名篇,有助于丰富我们这方面的知识,提高我们对古代散文的欣赏力,体会古代散文的感染作用,从中取得借鉴。欣赏古代散文,第一要弄清楚那篇散文在讲什么,即弄清楚作者的用意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_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pdf

 

我国的古代散文,跟古代诗歌一样,都是源远流长,有不少传诵的名篇欣赏古代散文的名篇,有助于丰富我们这方面的知识,提高我们对古代散文的欣赏力,体会古代散文的感染作用,从中取得借鉴欣赏古代散文,第一要弄清楚那篇散文在讲什么,即弄清楚作者的用意。

有一些古代散文,它的用意有时不明白说出,有待于体会,像司马迁《报任安书》便是这封信里讲了“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是极有名的话,这也是篇极有名的散文,但这篇究竟在讲什么,却引起了疑问这篇是给任安的回信,任安写信给他,劝他“推贤进士”,即向汉武帝推荐贤人。

那司马迁的回信,只要说他因为李陵战败投降匈奴,他替李陵说话,因此得罪,受到宫刑,他身已残废,没资格推荐贤人,就已经够了可是信里还讲屈原放逐作《离骚》,孙膑砍了膝盖骨作兵法,来比他的作《史记》再说他在受宫刑前就在著作《史记》,跟屈原、孙膑不一样,那他讲这些干什么?而且,信里又提到任安犯了死罪,不久要被处决,这跟他这封复信又有什么关系?。

征和二年,江充诬陷太子咒死武帝太子被逼假造武帝的诏书,杀了江充太子召任安发兵,任安接了太子节太子与丞相战,任安不发兵太子战败自杀武帝认为任安在观望,因此把他关在牢里,准备处决他怕任安死了,“私恨无穷”,所以写回信。

任安有什么“私恨”?原来任安接了太子节,是犯了罪不过太子是假造武帝诏书来发兵的,任安怎能知道但很快知道丞相出兵与太子战,说明诏书是假的,因此他不出兵,那他没有死罪武帝判了他死罪,使司马迁想起他替李陵说了话,不该处宫刑,却受到宫刑。

当时可以出钱赎罪,可是他没有钱任安不该处死却被判死罪,也没钱赎罪所以在信里大发牢骚,表示对任安即将处死的不平,含有他无法救任安的意思那么要了解司马迁写这封信的用意,就要知人论世第二,欣赏古代散文,要深入进去,还需要找问题,作全面的探讨。

《秦始皇本纪赞》里引了贾谊的《过秦论》,批评秦朝的灭亡,是由于不行仁义这跟《六国表序》里说秦国“先暴戾,后仁义”却“成功大”,不是矛盾吗?司马迁在《六国表序》里指出:“然世异变,成功大”他赞美的是秦国能适应时代的变化,制定新的法制;他反对的是秦朝不行仁义,这两者并不矛盾。

因此,在阅读古代散文时,既要找问题,还要作全面了解,才能作深入探讨第三,可作比较古代散文写同一件事的,可以通过比较来分辨哪个写得好像写鸿门宴,《史记》《汉书》里都写了,就可拿来比较《史记·项羽本纪》里写道:。

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矣。

”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汉书》把五人的座位方向删了,只说:“范增数目羽击沛公,羽不应”把“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删了,把“默然”删了。

“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简作“汝入以剑舞”从文学散文的角度看,《汉书》比《史记》差远了这也说明文学散文要写人物的精神面貌,与历史重在记事不同第四,通过比较,还可以探索古代散文的继承和发展欧阳修的散文有继承韩愈散文的,但又有发展。

拿欧阳修的《梅圣俞诗集序》同韩愈的《送孟东野序》比,就可看出来韩愈在序里提出“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即“不平则鸣”的著名论点欧阳修在序里提出:“盖愈穷则愈工”,即“穷而后工”的著名论点穷困不得志才有不平,不平的鸣声才好,所以“穷而后工”就从“不平则鸣”来的。

但韩愈说:“伊尹鸣殷”,“周公鸣周”受到压抑,才有不平伊尹、周公都是掌权的人,谈不上什么“不平”,就跟“不平则鸣”联不上了这说明韩愈序创见不错,但逻辑性差一点欧阳修序讲“穷而后工”,指出“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

不提到得意的达官贵人,这就没有矛盾这篇讲梅圣俞“困于州县,凡十余年”,“圣俞亦自以其不得志者,乐于诗而发之”,都是讲梅圣俞的诗是穷而后工就欣赏古代散文来说,先弄清楚古代散文的用意接着,要对古代作家的散文作全面的探讨,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深入进去。

第三,还可对写同一题材的散文作比较,分别他们所写散文的得失和高下第四,这种比较,还可以跟古代散文的继承和发展联系起来,那就超出了对个别散文的欣赏,对个别散文家的研究,接近于对古代散文史的探索了来 源 | 《语文报·高二版》

编 辑 | 张小三校 对|智 齿责 编|鹃 子副主编|温 鹃  常 璐主 编|李爱东终 审|邓 静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