琦君散文_琦君散文中的姨娘
琦君,一个大陆人比较陌生的作家,可是在台湾,她作品的受欢迎程度能与林清玄比肩。为家人朋友流眼泪,这种眼泪就有意义了而许多,而菩萨慈悲,不愿世间的人们痛苦,替人们流泪,要把幸福留给人间,泪水。
琦君琦君,一个大陆人比较陌生的作家,可是在台湾,她作品的受欢迎程度能与林清玄比肩她的作品里有张爱玲的才气,有席慕蓉的诗境,有冰心的温婉,有琼瑶的忧伤《三更有梦书当枕》、《千里怀人月在峰》、《青灯有味似儿时》、《留予他年说梦痕》,匠心独具的作品名就能让人感受到她深厚的底蕴,静水微澜,如诗如画……。
我第一次接触琦君的作品,是一篇散文,名字叫做《泪珠与珍珠》她娓娓道来,讲述了流泪的三种境界为自己痛苦而悲伤;为亲友的不幸而难过;为众生的磨难而悲悯她说为了自己的一点小事哭鼻子,这种流眼泪不值得 为家人朋友流眼泪,这种眼泪就有意义了而许多,而菩萨慈悲,不愿世间的人们痛苦,替人们流泪,要把幸福留给人间,泪水就化为了珍贵的珍珠。
人生何尝不是一种修行,认知自我、珍爱生命是小我的境界;与朋友惺惺相惜,与家人相濡以沫,这是大我的境界不满足于这些的人们追求更为伟大的胸襟,就是忘我的境界道家的老子追求“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可惜他认为自己一生都没有实现。
范仲淹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两句名言为人称道,正是因为他活出了这种最高境界能悟到这层忘我境界的琦君,让我看到了她的包容之心琦君还有一个散文名篇——《髻》,记录了童年的一段苦楚。
大户人家,妻妾成群,争宠就成为寂寞女人们每天想着的唯一的事母亲是正房太太,传统、善良,即便梳着普通的发髻,在她眼里也很迷人,琦君幻想着父亲外出归来,能给母亲带上一个水晶发夹,以后让母亲送给自己当嫁妆,现实却是父亲带回来一个姨娘。
时髦的姨娘年轻貌美,妩媚多姿,抢走了父亲对母亲大半的关注,抢走了父亲对自己一半的疼爱姨娘与包梳头的工人谈笑自如,每天头上都顶着时尚的发髻,衬得人比花娇琦君的母亲却少言寡语,闷得梳头工人辞工不干了,只能由琦君点着脚尖,给母亲梳简单的鲍鱼髻,老气横秋。
两个女人争了大半辈子,却在丈夫死后成了相依为命的亲人不知是人磨平了棱角,还是岁月洗去了伤痕,什么才是长久?琦君也觉得世事难料其实这样的情节在同期的作家笔下也有不少,张爱玲也曾倔强的生活在这样复杂的大家庭中,但可能天性不同,张爱玲更显出一种桀骜不驯,琦君却表现得无奈忧伤。
童年的记忆可能最深,琦君将自己的经历写成了小说,其中被大家熟知的就是后来被翻拍成电视剧的《橘子红了》容家的大太太不能生育,留在老家打理桔园,陪伴她的只有侄女荣秀娟,容老爷进城里做生意,娶了个交际花做二房,也只是生了个女孩。
大太太为了给容家延续香火,也为了把老爷留在身边,在老家买了年轻女孩秀芬给老爷当三姨太怀孕的秀芬成为两个太太抢夺丈夫的手段,辗转奔波中,孩子流产了,秀芬也香消命殒满腹委屈却能宽容大度的大太太,八面玲珑却也有苦难言的二太太,老成持重却二三其德的容耀华,少不更事却乖巧懂事的容秀娟……这些人设都让我们看到了琦君家庭的影子。
满山的橘子一片喜庆,人间的故事却无比凄凉封建传统与时代进步碰撞,支离破碎的却是家园也许是受母亲的影响,琦君作品多数是怀念母亲或者展现了一种博大的母性光辉《母亲的书》、《母亲的金手表》、《母心似天空》、《母心,佛心》……更进一步的,是她离开大陆后,对故乡、对师长、朋友难舍的真情。
一枚发夹,一袭长衫,一掬泉水,一轮明月,都能勾起无数的回忆虽然不及余光中的《乡愁》那样闻名,却也真真切切,发自肺腑,令读者为之动容她还倾心儿童文学的创作,也许我们只记得小学时课本里有冰心的《小桔灯》和《再寄小读者》,事实上,琦君也有不少写给青少年的作品,比如《琦君寄小读者》《琦君说童年》。
其文如水,其质如兰琦君带着那份对文学的热爱,带着那份对故乡的眷恋,带着那份对祖国的赤诚,笔耕不辍,孜孜不倦,蘸取心血,点化灵魂2017年,是琦君诞辰一百周年,谨以此文纪念她,同时唤起更多人对她作品的品读。
坚守法治信仰 坚持司法为民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
- 标签:
- 编辑:李松一
- 相关文章
-
爱国散文诗_爱国散文诗精选 名家
此刻,我的心情无比激动,眼前的繁荣辉煌是千万烈士鲜血铸就,今日的祖国强大离不开几代人的奉献牺牲。我强忍心中万千思绪静静地等待着…
-
电视散文_电视散文我的高考
那年高考,父亲陪我走过冯衍华四十三年了。那天早晨,我起得很早,竟然起了放弃高考的念头。正当我心乱如麻的时候,传来一阵轻微而低沉的…
- 赞美老师的散文_赞美老师的散文诗100字
- 季羡林散文集_季羡林散文集赋得永久的悔
- 散文诗的特点_散文诗的特点和格式
- 龙应台散文_龙应台散文集目送
- 毕淑敏的散文_毕淑敏的散文作品《提醒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