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民俗博物馆_广州民俗博物馆简介原创
资政大夫祠建筑群,位于广州市花都区新华街三华村,是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广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花都新八景之一。资政大夫祠建筑群就在G0421许广高速高架桥的旁边,从G0421新华站出口,转到新华金华路再转往三华路就到了,交通十分便利。
资政大夫祠建筑群,位于广州市花都区新华街三华村,是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广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花都新八景之一资政大夫祠建筑群就在G0421许广高速高架桥的旁边,从G0421新华站出口,转到新华金华路再转往三华路就到了,交通十分便利。
交通及位置图:

花都区新华街三华村于2014年11月被确定为广州市传统村落:

资政大夫祠建筑群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免费停车场的边上是水仙古庙:
水仙古庙内景:
水仙古庙内的五组对联:
水仙古庙的神龛:
水仙古庙右边不远处就是资政大夫祠建筑群,导览图:
资政大夫祠建筑群的槽门,现在是景区的入口,门票6元,有老年人及特殊身份人员(如持退役军人优待卡、红棉老兵卡者等)的免票政策:
历史背景:资政大夫祠建筑群始建于清朝同治二年(1863),距今已有160多年的历史当时,三华村徐氏家族的徐方正、徐表正堂兄弟二人同在兵部任职,深得朝廷赏识同治皇帝封徐方正的祖父徐德魁、父亲徐殿魁为“资政大夫”,封徐表正的父亲徐爵魁为“奉直大夫”。
为纪念祖先荣耀,徐方正建造了资政大夫祠,徐表正建造了南山书院,后人又续建了亨之徐公祠建筑布局:资政大夫祠建筑群的主体,从左到右分别是大夫第、资政大夫祠、南山书院、亨之徐公祠,依次排开,各组建筑物之间有悠长的巷道相隔,既方便交通,又有防火隔离作用。
建筑群占地约18000平方米,主体建筑面积达6000多平方米建筑群坐东南朝西北,整体布局严谨,虚实相间,各部分既独立又可通过建筑物两侧的边门穿过巷道相互联系建筑群前面有宽阔的广场主体建筑群后方不远处为近年新建的广东民俗博物馆,左后方池塘边为次华徐公祠:
大夫第的正门,里面是向后延伸并有多个天井的长条形院落,其正面比右侧的三栋建筑(均为三间多进)窄很多,属于单间多进的建筑,应为徐氏宅邸:
大夫第与资政大夫祠之间悠长的巷道:
资政大夫祠的正门:
资政大夫祠建筑群特点:结构与材料:建筑群以麻石、青砖、木结构为主,采用镬耳式封火山墙,陶塑瓦脊五彩斑斓,墙高门阔,气势恢宏装饰艺术:建筑装饰集广东民间建筑艺术之大成,砖雕、石雕、木雕、灰塑、陶雕等工艺精湛,细节之处活灵活现。
例如,资政大夫祠和南山书院的牌坊均为麻石打造,雕刻精美园林特色:建筑群前有宽阔的广场,后有花园,庭院宽敞,绿树成荫,曲径通幽,兼具岭南建筑传统风格和南方园林特色。资政大夫祠内景:
资政大夫祠第一、二进之间巨大的天井里建有一座高高耸立的牌坊。建在天井里的牌坊,我印象中是第一次见到:
天井里的盆景:
天井一侧墙壁上的介绍资料:
在第二进回望天井里的牌坊:
资政大夫祠第二进:
在第三进回望第二三进之间的天井:
资政大夫祠第三进:
资政大夫祠内墙上一些关于清代的介绍资料。清代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及其职权:
清代科举考试系统表。中国历史上1300年的科举制度中,开设的进士科将近800科,进士不少于11万人,状元大约750余人,史籍姓名可考者(进士)602位:
清代文职官员的俸禄:
资政大夫祠与南山书院之间悠长的巷道(从后往前看):
南山书院正门:
第六届公益岭南国学冬令营人员当天正在南山书院门口排练:
南山书院第一个天井中的孝廉方正牌坊:
亨之徐公祠正门:
在亨之徐公祠第二进回望天井及第一进:
俯瞰资政大夫祠建筑群全景:
位于主体建筑群左后方池塘边上的次华徐公祠,正在维修,闭门谢客:
位于主体建筑后面的广州民俗博物馆:
要说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广东是做得很不错的不仅相当完好地保留了很多建村数百年的古村落,而且也舍得花钱新建一些博物馆以便更好地保护和留存老祖宗留下来的文化遗产,比如资政大夫祠建筑群后面这间新建的广州民俗博物馆,其规模就相当大。
这是它的侧面:
广州民俗博物馆简介:
广州民俗博物馆内展出大量介绍资政大夫祠建筑群装饰艺术的资料:
取材于资政大夫祠的砖雕墀头图片:
取材于资政大夫祠的木雕“瓜瓞连绵”图片:
取材于资政大夫祠的木雕“松鹤延年”图片:
灰塑,又称“灰批”,是岭南地区的一种传统建筑装饰工艺,在旧式祠堂、庙宇、民居建筑中广泛应用,同泥塑、陶塑并称为广州“三塑”。资政大夫祠建筑群就大量采用了灰塑:
广州民俗博物馆展出的现代艺术家创作的部分灰塑作品:
广州民俗博物馆展出的风车,是农村用于分离稻谷的一种传统农业工具,主要用于将稻谷中的空壳、瘪粒、秸秆屑等杂质与饱满的稻谷分离网上一查,原来这种风车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西汉时期就已经出现,并在宋代以后得到广泛应用。
怪不得我们老家的风车(我老家的楼上还保留了一架我哥自己制作的这样的风车,我父亲和我哥都是木匠师傅)、以及我在湖南、福建和广东其他各地所看到的风车基本上都是这种模样年轻的时候在乡下劳动,我无数次使用过这种风车,对它太熟悉了:。
风车的结构:贮谷器:位于风车的顶部,呈漏斗形,上口大、下口小,便于里面的谷物能够逐渐漏下贮谷器的下口底部有调节漏口大小的装置,用于控制谷物下降的流速风柜:是风车的核心部件,呈圆形,内部装有叶片叶片通过摇手柄驱动旋转,产生风力。
手柄处的圆孔用于进风出风口和漏斗:风柜的一侧设有出风口,用于排出轻质杂质;底部有两个漏斗,分别用于收集瘪粒、饱满的谷粒,可用谷箩接住风力筛选后从第一个漏斗落下来的饱满谷粒支撑架:用于支撑整个风车的结构风车的工作原理:
是基于风力的筛选作用当摇动摇柄时,风柜内的叶片旋转产生风力,风力与从贮谷器漏下的谷物垂直相交饱满的谷粒因较重会直接从第一个漏斗落下,轻一些的瘪粒会从第二个漏斗落下,而轻质的杂质(如空壳、草屑等)则被风力吹出风车。
风车的使用方法:使用风车时,需将稻谷倒入上面的贮谷器,调节漏口大小控制谷物下降的流速,同时均匀摇动摇柄产生风力通过调整风力和漏口大小,可以实现稻谷与杂质的有效分离风车的文化意义:风车不仅是一种实用的农具,也是中国农村文化和历史的重要载体。
它见证了传统农业社会的生产方式和劳动人民的智慧,如今虽然逐渐被机械化设备取代,但在一些地方仍被视为农耕文化的象征下图中左侧这么小型的风车我倒是第一次见到:
资政大夫祠建筑群如此宏大规模的私家宅邸(大夫第)和祠堂(资政大夫祠、亨之徐公祠)以及书院建在一起,彰显了当地徐氏家族人员充满家国情怀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这些建筑不仅承载着徐氏家族的荣耀,也体现了岭南地区崇文重教、人才辈出的优良传统。
资政大夫祠建筑群和广州民俗博物馆,展示了丰富多彩的岭南传统文化,包括建筑、灰塑、粤剧、盆景等传统艺术形式博物馆收藏的风车等中国传统农业工具,进一步彰显了我国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通过这些展示,不仅为游客提供了了解岭南文化的窗口,也让古老的建筑和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活力,引人入胜。
- 标签:
- 编辑:李松一
- 相关文章
-
广州民俗文化_广州民俗文化介绍硬核推荐
广州民俗博物馆位于花都区三华村107国道旁,是花都区内唯一一座以广州民俗为研究方向的博物馆,是广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花都新八景…
-
过年民俗_过年民俗游戏干货满满
春节,又称为中国农历新年,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它起源于早期人类的原始信仰,经过千年的历史发展,形成了许多富…
- 过年民俗_过年民俗游戏学会了吗
- 哈尔滨民俗_哈尔滨民俗文化有哪些一看就会
- 哈尔滨民俗_哈尔滨民俗文化有哪些不看后悔
- 杭州的民俗文化_杭州的民俗文化包括什么燃爆了
- 杭州民俗文化_杭州民俗文化博物馆深度揭秘